他磨难一生,笔下的人物、花卉却是明艳多姿
1955年,26岁的周昌谷的国画作品《两个羊羔》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奖,由此“浙派人物画”便傲然登场。
作为“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周昌谷固本博取,一心专研中国画,吸取西画艺术,用色大胆而丰富,创作出纯情至美写意的人物画,并以诗书画及金石艺术全才留名于中国美术史。
周昌谷:(1929.9—1986.10),号老谷, 浙江乐清人。擅长中国画。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 副主席。作品《两个羊羔》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作品有《荔枝熟了》、《 春》 等。著有《意笔人物画技法探索》、《妙语与创造》,出版有《周昌谷画选》等。
周昌谷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乐清雁荡山一带有名的医生,伯父周李光为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后曾任杭县知事,现在的西泠印社题襟馆内还陈列着他的刻像。
家有良田,出生地主之家,但周昌谷晚年说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书呆子”读书写字的文人性格,也继承了母亲的朴实倔强的山民性格,是“山野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山野之人”。
由于从小就喜欢书画,1948年,从师范毕业在绍兴乡下教了三年小学后,周昌谷与堂弟周昌米一起到杭州报考国立艺专,双双被录取,成为“新征途的起点”。周昌谷以第十八名考入艺专,本属不错,而他生性追求高远,深感基础薄弱,在校发奋用功。他一直对能亲聆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三位大师的教诲而深感荣幸,备加珍惜。
最开始,周昌谷对西方绘画颇感新鲜,翻阅了许多西洋画册,极为钟情林风眠的绘画,“林先生的画中西合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富有创造性”,“他不是理论家,也不过问政治,他是纯粹的艺术家。”
在离杭最后的两年中,林风眠担任周昌谷班级的素描老师。当时周昌谷的素描成绩特别好,他画的石膏头像当当响,彷佛能敲出石膏声来。他的作业曾被林风眠先生作为范例向同学讲解,在同学中赢得了“素描大王”“石膏大王”的称号。
晚上他出入图书馆博览群书,一个学期借书六十本,是学生中借得最多的。这几年在文学上,他差不多看完了图书馆所能找到的中外古今名著,诗歌小说以及艺术论文。音乐上特别喜爱贝多芬,文学上也是浪漫派的雨果、梅里曼、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绘画上是德拉克洛瓦,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中国诗人中的李商隐……,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世界观。他觉得人应该向上,追求人道理性,在艺术的真善美中求得人的德性和进步。
周昌谷也深爱黄宾虹的艺术。那时,黄先生从北京返回杭州任教已85岁,自是很少到学校了。周昌谷也只看到过三次黄先生作画,平日里学习他的画论和技法,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感到“技巧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周昌谷曾说,“我的老师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他与潘天寿长时间直接相处,受其影响也最大,受益也最多。“潘先生的画,纯是从八大、青藤一路下来,是一个吸收八大而不为八大所囿的画家。
以方来代八大和吴昌硕之圆,画面表现强硬结倔,笔墨的工夫极深,他是文人画的继承者。”潘天寿也毫不吝啬地喜爱这位弟子,他说,“我一生中只教到过两个有才华的学生。一个是郑祖纬,一个是周昌谷。”
周昌谷因病于57岁过早辞世,而他一生都经历着时代的巨变,静心创作的年月寥寥无几。想到周昌谷一生经历各种磨难,但一旦投入到创作中,他笔下的人物、花卉却是明艳多姿,真让人唏嘘不已!想必那些青春少女形象能够让他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抚慰,这也是艺术对挚爱它的人的一份回报!
他说:“何以生为,何以艺为。生在斯,艺在斯,其在真善美。”从另一个角度说,周昌谷的生活曾经暗淡无光,但他仍抱定艺术要追求真善美的宗旨,这更让人敬佩!
在听说其故乡雁荡山为之建设纪念馆后,著名画家陆俨少书写条幅称,“人杰地灵,足为名山增色。”周昌谷以手中的画笔,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