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叫醒了谁?和孩子们一起做篇“自然笔记”,如何?
二十四节气--惊蛰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
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惊蛰|节气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是农历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初候桃花红,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黄鹂飞上枝头啁啾。三候鹰化为鸠: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而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
这个时节,春回大地,天气转暖,冬眠的动物被温暖的大地惊醒,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韦应物《观田家》
”
惊蛰|春天在哪里?
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里,“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春分、谷雨、芒种,这一串温和的节气里,突然冒出惊蛰两个字,好像一声春雷,惊醒沉睡一冬的万物。
它是那个没有钟表年代所特有的诗意。
可是如今,对于大多数离开乡野,生活在都市楼宇间,食品食材都是可以在超市买到的孩子们来说,春天的模样已经越来越模糊。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孩子们背起这些诗句,也自然无法想象落红满地的情形,更无法理解古人对于春天逝去的无尽感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借助先人的智慧,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到自然万物,天地规律呢?
惊蛰|春雷叫醒了谁?
让孩子们用自然笔记告诉你,如何?
什么是自然笔记?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笔记是用书写和绘画的方式,给大自然书写日记。在记录中与大自然对话,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
通过直接地感受物候,感受自然,观察与记录自然,形成自己的自然笔记,孩子们通过记录、沉浸、发现、探索,也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就像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1)用笔记录植株的状态,眼睛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要添加想像的成份。
2)可以把植物中值得关注的细节专门给记录下来,比如叶脉、花朵和种子
3)用尺子量量植株叶、茎、花、种的高度、长度、宽度或者直径,把数据标注在旁边
4)看、闻、尝、触、听,再把其他五感信息给补充完整
5)时间地点与天气信息,能把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下来的数据同时标注其侧,就更加完整了。
等等,植物怎么听?
闭上眼睛,用心去听。
听到风的声音了吗?
听到昆虫的声音了吗?
听到鸟叫的声音了吗?
听到几种鸟叫了呢?
当顺着这些声音再寻找,就会发现更多地信息了,试问每天忙碌的家长们,你们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用心听过大自然的声音了。
如果让孩子们坚持这样做,记录更长一段时间,甚至一整年,就能得到一份一手的自然笔记日历,也是一份真实的物候档案。
惊蛰|吃什么?
当然节令饮食文化,也是我们一定要了解的,几乎每一个节令都有一些特定的时令吃食,惊蛰也不例外。
北方的民间吃梨子
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大地回春,阳光回暖,北方的天气也比较干燥,北方地区的人们通常要吃梨子来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同时惊蛰日吃梨也寓意与各类害虫别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赣南闽西煮芋头
在惊蛰这天,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中医认为芋头可补中益气,因其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齐鲁大地摊煎饼
惊蛰日,在齐鲁大地上,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寓意为烟熏火燎,各类害虫都不敢来骚扰。
岭南人民吃鸡蛋
惊蛰吃鸡蛋是岭南地区的习俗。传说古时候这一地区常有獠牙长嘴白虎出来找吃的,于是人们就以蛋喂食,饱食后老虎就不会伤人了。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啦。
惊蛰到来,疫情还在继续,孩子们也无法涉足田野,去感知自然,但至少打开窗户听听虫鸟的鸣叫,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