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绣面文身,即将消失的神秘成人礼 (中国新闻网)

Image 2020-02-28

  绣面文身,即将消失的神秘成人礼

  1952年,当8岁的黎族女孩符金花走进山寮接受文身时,不曾想到她是海南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女性。

  60多年后,当年的黎族女孩已逾古稀,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符金花和姐妹们安详地织着黎锦,面对采访,少女往事涌上心头。

  黎族是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居民,在此定居超过3000年。黎族绣面文身承载着自母系氏族至今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绣面文身的黎族老人。 骆云飞 摄

  如今,拥有文身的阿婆大多年近七旬。在海南多个中部黎苗少数民族市县庆祝建市(县)3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最后一代文身阿婆,听其揭开这一古老习俗的神秘面纱。

  最后一代黎族绣面文身女子多已年逾古稀。 骆云飞 摄

  “8岁脸,11岁脖子,12岁胸口,13岁腿,14岁把腿文完。”来自美孚方言区的符金花文身历时6年,从8岁至14岁,她按部就班进行着黎族妇女的人生必修课。

  75岁的黎族阿婆符金花展示腿部文身。骆云飞 摄

  关于黎族妇女文身的起因众说纷纭,有“图腾说”、“认祖说”、“防掳说”、“忠情说”、“求美说”等。符金花回忆,文身前母亲告诉她,黎族女孩子文身才漂亮,“不文就黎不像黎汉不像汉没人要,死后祖宗也不会认。”

  黎女文身要挑选好日子,最适合的季节是秋冬季。符金花说,“文身要选择在偏僻的山寮和吉日良辰,如果家中有人故去则要另寻他日。”

  来自润方言区的符丽花回忆,文身时先将一种果树烧糊磨碎,作为染料描绘出各种纹图,再沿着图画文身。

  符丽花老人展示黎族润方言独特的面部纹样。 骆云飞 摄

  “文身前要杀鸡、煮糯米饭请师傅吃,文身时要四个师傅在场……”符金花不愿过多回忆文身过程,“疼”是最深的印象。

  据统计,黎族文身仅面纹就有37式,手臂纹14式,腿纹10式。文身图谱分为斜纹、横纹、圆纹和文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每位文身师都发挥了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黎族美孚方言的颈部纹样。骆云飞 摄

  “我的文身图案有青蛙、螃蟹、虫……但不知代表什么,这是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符金花说。

  黎族文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族源意识、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也因此被文化学者称之为“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在黎族五大方言区(润、美孚、哈、杞、赛),不同方言的文身图案相异、同一方言图案相近,同一氏族的图案相似,同一宗族图案相同。

  “文一样图案是一个家族,通过文身一眼就能分辨,同一个家族不能娶来做老婆。”来自哈方言区的吉色开说。

  不同的文身纹样是区分不同方言区、氏族、宗族的标志。 骆云飞摄

  有趣的是,不论是黎女文身,还是黎族织锦及黎族建筑,青蛙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蛙纹、蛙人纹和由此演化出的菱形成为黎族最普遍的文化符号。

  根据人类学和文化学解释,在蛙形文身的意义中,寄托了黎族先民祈求多子多福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也包含着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绣面文身是从前黎族女子的人生礼仪大事,充满庄重神秘的色彩。骆云飞 摄

  不过在普通黎族女孩看来,文过身的女人就有容貌之上的魅力。

  “我是自由恋爱,他长得也美,对山歌时对来对去就看上了。”符丽花觉得漂亮文身加分很多,她的爱情也很是简单,“定情信物都没送就嫁了,结婚时只有两条黎锦,黎族最看重这个。”

  黎族美孚方言老人。 骆云飞 摄

  六十年时光流转,黎族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封闭落后的山村不再:船型屋越来越少,出行越来越方便,村民发现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文身阿婆走出深山来到槟榔谷景区,她们在此有了更好的生活。符金花在槟榔谷景区工作16年,成为给游客表演织锦技艺的明星。“上海、香港、澳门,武汉、内蒙古、北京……不知道是哪,但我都去过,去演示黎锦。”

  自海南岛解放后黎族女性便不再文身,这项习俗正随着老人的故去逐渐走向消失。

  来自不同方言区的最后一代黎族绣面文身女子。 骆云飞 摄

  黎族老人却没有想象中的伤感,她们从容接受着世界的变化。

  “小孩子问我,奶奶你喜欢这些文身不?我说当然喜欢,但是她们想文就文,不想文就不文。”符丽花说。

  “有时会想小孩子跟我一样文脸,但已没人跟随。不过也好,毕竟时代不同……。”符金花感慨。

  “我跟孙子孙女说,以后你们看不到黎族文脸了,我们这一代人走了,就拜拜没有了。”吉色开笑着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