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光明网)

Image 2020-02-24

  作者:王金中

  传说中的饕餮(tāotiè,音涛帖)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呢?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因此也是千古之谜。众所周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多有饕餮纹,但哪些是真正的饕餮纹,哪些是虎纹、豹纹、牛纹、马纹、羊纹等等,却又分辨不清。为了避免混为一谈,后人统称为兽面纹。现在,海昏墓出土的一件神兽玉佩饰,为人们解开饕餮完整形象这个谜团,提供了确凿的线索和依据。

  一、难以辨识的玉佩饰——神兽

  2017年底,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以及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举办“海昏侯遗址十大文物”评选活动,经过专业初选、群众票选、专家审议后,从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10000余件(套)珍贵器物中,最终评选出十大精品文物。出人意料的是,一件神兽玉佩饰(图1)得到广大群众、文物爱好者和有关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排名第二,其位置仅次于刘贺玉印,竟然高居金器、编钟、竹简、当卢、木牍等轰动一时的发现之上。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1

  为什么人们对这件并不起眼的神兽玉佩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它在发掘时几乎默默无闻、却在展出后受到热烈追捧呢?为什么人们对它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底蕴深厚的竹简、木牍以及价值连城的青铜错金编钟和马蹄金、麟趾金、金饼呢?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其一,玉质上乘。此件玉佩饰通体白中泛黄,光亮甜润,品质如同象牙一般,属于古玉中的鸡骨白。与刘贺玉印使用的材质差不多。这种带有鸡骨白的玉器因上千年来埋于地下,有地热包围着,再加上钙化,其表面形成一种白色粉状氧化物,也叫“石灰沁”,是鉴别古玉的一种特殊标志。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大都带有鸡骨白,非常珍贵。

  其二,雕刻精美。尽管这件玉佩饰属于平面雕刻,但却有圆雕的效果。鬼斧神工,凹凸有致,线条流畅,立体感极强。在有限的玉料上,工匠施展出了无限的才华。好比漫画,寥寥数笔,便使神兽跃然而出,活灵活现。在十大文物评选的介绍中,冠以“罕见的精美汉代玉雕”,是恰如其分的。

  其三,充满神秘。这件玉佩饰所表现的神兽,形象十分怪异,其头、其身、其嘴、其手、其脚均不成比例,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尤其是它的头部竟然长出双角,脸部双眼圆睁,嘴大牙少,不知是正在发怒还是发笑,十分滑稽,招人喜爱。这个神兽究竟叫什么名字?评选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文物爱好者、广大群众,竟然无人能够准确地辨识。从审美的角度看,越是怪异就越显得神秘,而越显得神秘就越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至于这件神兽玉佩饰当初装饰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我们只知道它出土于刘贺大墓西藏阁娱乐用具库,很可能是镶嵌在高档的漆器或青铜器上,长时间埋入地下而脱落。

  就在“海昏侯遗址十大文物”评选揭晓的当天,一些读者和朋友专门致电笔者,寻问这件玉佩饰上的神兽到底是什么?历史上有什么记载或说法?它的文化内涵有哪些?期待解开这些谜团。笔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辨别、仔细查寻和反复比对,确认这件玉佩饰上的神兽,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饕餮,并且是迄今为止形象最完整、造型最准确、内涵最丰富、神态最逼真的饕餮!

  二、饕餮的来历

  毫无疑问,饕餮最初是远古人类想象中的神兽。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就有十分清晰的饕餮纹(图2)。有人说,可能代表当时神化了的酋长形象,人兽合一;有人说,它是巫师骑在一个可以上天的神兽身上,因此巫师能够替上帝代言;有人说,它就是古代的一种面具,用来驱鬼、唬人的。不管是哪种说法,最初的饕餮纹,都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一种神话的、曲折的反映。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2

  饕餮二字,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中。《说文解字》:“饕,贪也,从食”;“飻(tiè),贪也,从食,……《春秋传》曰:谓之饕飻。”飻与餮是异体字(图3)。大约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记载,尧舜时期,“缙(jìn,音晋)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就是说,饕餮贪食、贪财、不知好歹、作恶多端,可以与另外三凶混沌、穷奇、梼杌(tāowù,音涛误)相提并论。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3

  比《左传》稍晚一些成书的《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雁门以北,鹰隼所鸷(zhì,音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就是说,饕餮吃人,害及自身,他和穷奇所在的地方,弱肉强食,自相残杀,最后灭亡。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沿袭了《左传》和《吕氏春秋》的一些说法,不过,对饕餮的最后归宿作了说明:“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chī,音吃)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就是说,后来舜帝把饕餮等四凶流放到离王城四千里以外的边远地方,让他们去抵御比他们更坏的螭魅。什么是螭魅呢?服虔注释:“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

  看来,至少在司马迁的笔下,饕餮并非一无是处,他后来在舜帝的领导下,以毒攻毒,以恶制恶,镇慑恶魔,以求太平。因此能在边远的地方开辟荒野,除暴安良,“于是四门辟,言毋(无)凶人也”,起到了稳定边疆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