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也谈“细节减负”(江西日报)

2019-12-23

 “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日前,教育部明确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做了这样的要求。随即全国多地出台相应措施,引发社会热议。

从浙江省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可拒绝完成作业,到重庆市要求小学生每天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初中生不超过90分钟,多地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上下了大气力,并且注重从细节入手,以期将“减负”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有家长害怕减负会滋生孩子惰性,使孩子丧失斗志;有家长担心在“别人家的孩子”自觉延长学习时间时,自家孩子却以此为借口拒绝完成作业,导致“谁先减负谁先掉队”。家长对减负的意义并非一无所知,但却无法克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因此,关于“限定作业时间”等细节性“减负”,更应当做好政策的解释工作。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课业任务繁重,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饮食睡眠、兴趣爱好难以保证。这种超载状态之所以常年存在,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题海战术”与高时间投入达到提高分数的应试目的。限制学生作业时间,就是要减少高重复率、机械式的作业量,破除应试教育的“路径依赖”。

另外,减少作业时间并不意味着放低对学习质量的要求。如果说高压模式靠的是时间的高投入来提高学习效果,那么今天所提倡的减负就应该用效率换时间,围绕提高效率以保证教育质量。一些省份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减少作业时间的同时,要求家长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监督更为细致,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一些省份牢牢牵住教学改革的“牛鼻子”,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实现了由“育分”向“育人”的转变。各地的家庭和学校于实践中创新教育方式,切中国家“形成多方减负合力”的要求,由减负逐渐发展成为对教育模式、教育制度的反思和变革,其意义已经远远超乎了减负本身。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把减负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政府顶层设计,也需要社会各方联合发力,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减负”与“提质”相得益彰,尊重教育规律,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罗伟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