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擦亮中国名片(人民日报)
C919国产大型客机103架机翱翔蓝天。 |
江西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工人在加班加点工作。南昌经开区近年来强化科技引领,实现“全链条式”发展。 |
2022年冬奥会交通保障项目延崇高速三岔口特大桥施工现场。 |
港珠澳大桥雄姿。 |
版式设计:张丹峰 郭 祥
深入培育我国自主品牌
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李成钢品牌是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的载体,既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党中央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推动中国品牌建设,不仅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带动自主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也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商务部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商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深入培育我国自主品牌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举措。我们在11个省份开展了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一年来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913个,充分发挥步行街品牌集聚效应,持续扩大品牌消费;以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有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组织开展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活动,弘扬中华老字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组织实施了为期三年的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行动计划,鼓励我国自主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品牌、品质、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工作在新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民日报社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品牌论坛,论坛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对于完善品牌发展环境、扩大品牌传播渠道,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品牌工作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我国品牌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作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品牌促进、品牌推介、品牌保护和品牌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中国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创名牌要当好“四个角色”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许正中拥有国际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第一,企业要成为品牌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品牌建设,对于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形象塑造、民生福祉,都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发展视野、更强烈的使命担当,创造品牌,呵护品牌,擦亮品牌。
第二,企业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品牌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矢志不移的努力,专心致志的精研,恒久不变的坚守,才能把平凡做成非凡,把精致做到极致。企业创造品牌,除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谋划,精准定位,精心操作,更重要的是要靠强化职业操守传承工匠精神,靠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培育工匠精神,靠利益引导机制涵养工匠精神,靠先进技术和严格制度管理秉持工匠精神。
第三,企业要成为创新文化的“弄潮儿”。创新是品牌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秘笈。任何畅销品牌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而企业如果无法通过创新勇立潮头,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只有创新,才能满足市场的新期待,才能服务消费的新需要,才能引领潮流的新走向。我们既要创造新技术、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也要打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催生新时尚。用创新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带给市场更多惊喜,带给消费者更好体验。
第四,企业要成为文明交流的“代言人”。当今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我们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匹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延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的竞争,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对话。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在国际竞争中的品牌自强。作为企业,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出一大批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影响力、提高认可度、增强竞争力,彰显品牌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志气、中国力量。
抓住数字化时代机遇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江小涓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品牌利好政策频出,建构并推进品牌战略,推动中国品牌迈向全球价值产业链中高端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一是数字技术企业迅速成为领先品牌。2019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前15位中,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品牌。2019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50强中,新上榜企业共7家,其中6家都来自互联网技术公司。
二是平台企业成为品牌共建共享共治的重要力量。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浪潮下,品牌是否满足市场需求的衡量方式从市场调研逐步进化为大数据探知。年轻消费者发现品牌的优先渠道从广告、现场演示和促销逐渐转为搜索、推送和社交网络。品牌的维护也从单一的售后服务转变为与消费者不断的反馈、沟通和服务。
这种趋势下,品牌建设越来越依赖数字平台。其优势在于:其一,具备规模优势,推广品牌效率高,已成为品牌推广的主导渠道;其二,平台虽有可能出现销售假货等损害品牌建设的行为,但也有评价、定级、举报制假窝点等大量与品牌建设相关的正面积极内容;其三,平台具备精准探知用户需求和推送的能力,使品牌影响力更加个性化。
三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营销是保护、发展品牌的战略选择。从2012年到2017年的中国广告收入分布来看,网络广告收入增幅最大。同时,数字平台在品牌营销方面的业务触角也逐步整合为策划、广告和销售的一体化服务。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创建品牌更要“借东风”而上,我们具备以下几个优势:第一,“数字品牌”正在形成;第二,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人均上网时长均为全球之最;第三,平台创建品牌的优势突出,小众消费也能形成商业模式;第四,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国,产业互联网的潜在优势全球领先;第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可转换内容极为丰富。
综上所述,网络和数字时代,影响品牌成长的主要因素出现变化,企业需要制定符合时代的创品牌守品牌发展品牌战略,开辟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空间。
积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任洪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实施制造强国、品牌强国战略,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积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供需结构升级,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品牌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国有企业加快品牌建设的殷切期望。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品牌建设作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个转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设立“中国品牌日”,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对标、一把手谈品牌、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和品牌故事征集等工作,汇集企业优秀经验做法,不断丰富国企品牌资源池,促进企业间相互学习借鉴,不断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的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广大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顺应全球大势,把握经济规律,立足自身发展,多措并举,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一是品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二是品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品牌创建路径持续优化。四是品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多年来,经过持续探索发展,中央企业逐步形成了神舟、长征、华龙一号、“复兴号”等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品品牌,打造了中远海运、中国中铁、中国中车、振华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推动中央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整体提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品牌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央企、国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抓品牌管理关键环节,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供给结构,打造更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推动央企、国企大力开展国际化品牌推广,在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同台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品牌,铸就更多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百年老店,让全世界共享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品与服务。
推动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王东明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断,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从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为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质量强国、品牌强国指明了现实路径。这“三个转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这“三个转变”要求,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近几年我国质量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次论坛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开展务实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好平台。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和交流几点看法。
第一,提质量、强品牌要放眼全球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好品牌是培育出来的,更是优胜劣汰竞争出来的。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依托进博会等贸易投资合作平台,与世界一流品牌同台竞技,在面对面竞争中发现差距,补齐短板,赢得市场。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一张张耀眼的“中国名片”。
第二,提质量、强品牌要立足实体经济,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要把制造业作为提升质量品牌的重要依托,引导广大制造企业严把质量关口,强化质量管理,加强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和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要最大限度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彻底破除阻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限制特别是隐性障碍,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支持企业家长期聚焦主业,深耕实业,从根本上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
第三,提质量、强品牌要聚焦消费升级,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而且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要充分发掘我国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以品牌建设引领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等新型消费热点,促进养老、家政、旅游、文体等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留住国内的中高端消费,还要吸引海外的中高端消费。
第四,提质量、强品牌要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原动力。要坚持以创新支撑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发扬企业家精神,整合创新资源,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养一大批“隐形冠军”,筑牢质量立国、品牌强国的科技基石。
第五,提质量、强品牌要弘扬工匠精神,树立精益求精价值导向。企业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融入品牌培育全过程、贯穿生产经营各环节。全社会要共同营造崇尚创造、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让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蔚然成风,不断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为打造过硬质量和品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第六,提质量、强品牌要坚持厉行法治,搞好制度顶层设计。成熟的法律和制度是推动品牌建设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监管和惩戒体系,严厉打击仿冒侵权行为,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品牌发展国家战略框架,加快形成系统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产生的巨大治理效能充分释放出来,不断推动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质量强国、品牌强国、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让“中国质量”享誉全球,让“中国品牌”闪耀世界!
(摘自在2019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共建品牌强国 共享美好生活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李宝善
新中国70年,既是一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企业蓬勃发展、民族品牌整体跃升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什么都不能造”,到成为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品牌凤毛麟角到知名品牌不断涌现,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发展壮大,折射出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建设,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总书记作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到设立“中国品牌日”,我们建设品牌强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近年来,中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国潮流行”成为时尚,“国货崛起”势不可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品牌意识不强。一些厂家只是一朝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宁肯做代工生意,甚至模仿、“山寨”他人产品,也没有勇气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结果长期徘徊在价值链低端,赚的都是“辛苦钱”。
二是品牌质量不高。创品牌需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否则虽有自主品牌也难获认可。我们的一些品牌与国外产品的差距看似细微,但这些细节却直接关乎用户体验,最终影响到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品牌定力不足。任何产品只有经受市场洗礼才能赢得一席之地,每个享誉世界的品牌都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培育。但我们不少厂家在品牌建设上却耐不住寂寞,只想立竿见影,这样的心态不可能打造出百年品牌。
四是品牌环境不佳。品牌打造不仅仅是生产厂家自己的事情,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在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侵权收益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这势必挤占自主品牌成长空间,挫伤企业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涌现更多优质品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此提出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培育品牌要有思想自觉,更要有行动自觉。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的较量,更是品牌的较量。品牌是国际市场上的国家名片和国家形象,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世界一流的知名品牌、优势品牌。我们需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介、强化品牌保护,让创造品牌、尊重品牌、维护品牌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二,涵养品牌要追求品质,还要提升品位。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品牌建设不仅需要“速度与激情”、需要工匠精神和精湛工艺,而且需要岁月的磨砺、文化的滋养,只有被一代代消费者热情拥抱的品牌,才有生命力。品牌建设要坚持高品质与高品位的统一,浸润文化内涵。
第三,发展品牌要自主创新,也要融合创新。创新是品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创意、设计,到技术、工艺,再到营销、服务,创新贯穿于品牌培育全链条。品牌由融合创新熔铸而成,不仅产品需要创新,生产产品的体制机制也需要创新,“百年老字号”不创新也没有前途。
第四,打造品牌要企业努力,还要营造良好品牌生态。“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一个品牌的成长,需要企业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也离不开优质的政府服务、有力的法治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营造适合品牌生长的市场生态、社会生态,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人民日报高度重视中国品牌的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已连续4年举办中国品牌论坛。今天的论坛上,我们将发布“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相关成果。我们的初衷是以权威性、公信力、引领力为目标,力求搭建一个品牌研究、评估、传播、推广的客观、专业、诚实可信的平台,助力中国品牌发展,促进中国品牌生态建设。
(摘自在2019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