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科学家,31745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新浪科技讯 8月31日消息 为了纪念吴汝康院士卓越的学术贡献,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31745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2020年8月31日(吴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纪念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协办的“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
吴汝康(1916-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提出建立“今人类学”。
吴汝康是研究中国出土人类化石的第一位中国体质人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为我国1949年至1966年期间出土的大多数人类和猿类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较性的研究,他关于蓝田、周口店、和县的直立人,丁村、马坝、资阳与建平等处的智人化石的研究报告一直是研究中国古人类学者的必读参考文献。从20世纪60年代起,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和现生大型猿类的祖先,吴汝康在对我国出土的大量化石进行研究后,于1987年将其归并,建立禄丰古猿的新属名,被人类学界广泛接受。
20世纪60年代,吴汝康根据对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从猿到人的过渡中“人类体质发展不平衡性”的概念。此外,在人猿分界的辩论中,他指出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的脑子、语言、意识、社会等人类的重要特征并非同时出现,从古猿演变成人是一个大的质变过程,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生物属于亦猿亦人的阶段。他提出:两足直立行走标志着这个过渡时期的开始;开始制造工具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意识和语言萌发于制造工具之前。
1956年,他参加了我国基础学科12年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为推动我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1982年他与同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人类学定期刊物《人类学学报》,并任主编、名誉主编。为壮大学科科研队伍,他还培养了10余名研究生,现今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研究人员多出自其门下。1965年和1984年吴汝康与同事一起编写和出版了《人骨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方法》,并参与领导了中国工业人口成年人身体尺寸国家标准的制订。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于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类学”,主张将阐述现代人类群体体质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知识归纳于此领域,并为此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吴汝康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于1962年所著的《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一书曾在美国、日本和韩国被重印,被认为是中国古人类学的经典著作。1965年,他受东非坦桑尼亚政府的邀请,参加“东非人”头骨化石向坦桑尼亚政府移交的仪式。他还同日本东京大学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领导了海南岛少数民族的人类学与语言学调查。吴汝康是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协会荣誉终身会员(1988年起曾任常设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荣誉学术委员,曾任国际史前史与原始史协会常设委员会委员,世界考古大会执行委员会东亚地区高级代表。在美国出版的《体质人类学历史百科全书》中,吴汝康是作为专门条目被列入唯一的“中国体质人类学家”。
吴汝康还重视科普工作,除经常为报刊撰写科普文章外,还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第一、二版)、《人类的诞生与进化》,并与同事编写出版了《人类发展史》等科普著作。
吴汝康荣誉加身,获奖频繁。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此外,他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科普作品奖。
吴汝康是我国最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学家。他从人类体质入手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增加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他的著作为我国古人类学文献宝库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国际学术界的活动增进了外国同行对我国的了解,他的活跃的科普工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人类起源和进化知识的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小行星的命名是永久性的荣誉
茫茫宇宙,繁星灿烂,小行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比大行星小的天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绕日运行。按照国际规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太阳系中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此星名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永载天文史册。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讯息,对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有重要意义。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宇宙和太阳系天体结构的认识、推进了天体力学的发展,而且对促进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迈入宇宙航行时代起了基础和开拓的作用。60年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批具有命名权的新小行星,1978年以来才开始陆续使用省、市、地方或科学家等人士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显被命名人士在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某个领域所做的贡献,表达社会对他们的敬重。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彰显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崇高思想和杰出贡献,2014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达成了双边合作意向协议,根据评选委员会的提名建议,紫金山天文台同意将该台发现的新小行星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科学家命名。
以吴汝康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其学术成就的褒奖及其科学精神的永恒,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