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住别人的长相,真的是因为你脸盲吗?
那个长相没能让你记住的人,可能只是和你缺少共同点而已。
有多少小伙伴在看外国电影的时候,面对荧幕上的角色一脸懵:“咦?这是刚才出现过的反派吗?”,“这个人和刚才那个人是同一个人吗???”……在生活中,你是否听到过这样的调侃:“外国人的长相在我看来都差不多”,又或者面对着层出不穷的韩流“小鲜肉”傻傻分不清楚。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对遥远的明星、外国人感到陌生,也会对身边的普通人印象模糊。你是否曾因此而怀疑自己患有脸盲症呢?
来自迈阿密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J。 Bernstein, Steven G。 Young 和 Kurt Hugenberg 就发现,仅仅是社会分类属性的不一致就会引起人们面部识别的内群体偏见。也就是说,在面对与自己具有共同社会属性的人时,人们能够将他的长相记得更清楚。
这项研究于2007年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面部识别的跨种族效应(cross-race effect)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比起辨认其他种族人的面孔,我们能够更加轻而易举地辨认出来自同一种族的面孔。今天介绍的这项研究则关注可能引起面部识别差异的个体社会属性,进一步探讨除了种族以外,能引起面部识别的社会因素。
首先,研究人员在第一项实验中邀请来自迈阿密大学的60名白人学生(其中女生有22名)参与实验,他们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被告知在学习阶段,需要分别观看以红色、绿色为背景的面部照片(红色绿色各半,共40张)以便在日后认出它们。
在学习阶段,实验组的学生被告知红色背景的照片来自迈阿密大学(和被试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而绿色背景的照片则来自马绍尔大学(和被试不同的学校)的学生;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被告知任何有关照片的背景信息。实际上,没有一张照片中的学生来自上述大学,但他们都是来自某高校的男性白人大学生。
在完成一项5-7分钟的不相关干扰任务后,被试者进入识别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仍要观看一系列面部照片(共80张),并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是否见过照片中的学生,这些照片中一部分是被试者在学习阶段见到过的40张照片,另一部分则是40张没有见过的新面孔。
对颜色、类别标签进行的混合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当不存在社会类别标签(如属于某一大学)时,红色、绿色背景的识别效果相同;当出现类别标签时,红色背景的面孔比绿色背景面孔的识别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记住有自己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人的长相。
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类别对人脸识别的跨种族效应,研究者设计了有关性格的人脸识别实验。
研究人员招募了43名迈阿密大学的白人本科生(39名女性)参加实验2,并在筛除了4名未能准确配合实验的受试者后,对其余39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本研究中,所有的照片都有红色或绿色的类别标签外,且均使用了之前研究中使用的面部图像。受试者被要求完成一份含有40个问题的大五人格测试,得知自身是红色性格或绿色性格,随后他们被戴上一个绿色或红色的腕带,并且被告知这是为了确认他们是特定群体中的一员。
接下来,受试者同样要在电脑上观看具有红色、绿色背景的人脸照片,并且被告知每张脸的背景颜色将表示这个人的性格类型是红色还是绿色。这些受试者同样要经历与实验1一致的学习阶段和认知阶段。
混合模型方差分析发现,即使是在实验中临时构建出的群体属性,也同样能在人脸识别过程中显现出跨种族效应。也就是说,即使人们临时得知自身具有某种属性,也能快速带入这种身份,并对同样具有这一属性的人的面部特征更加敏感。
正如网友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如果你也讨厌×××,那我们就是朋友”,当你和一个陌生人拥有共同的敌人时,别说是他的脸了,就连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你也可以记忆深刻。
现在,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脸盲”了吗?那个长相没能让你记住的人,可能只是和你缺少共同点而已。
来源:浙大周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