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上科学营”感受大学之大
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 云科考、云游大科学装置、云端朋辈交流互动……今年,受疫情影响,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由线下转向线上举办,定名为2020年青少年“云上科学营活动”。尽管营员们无法像往年一样,亲身进入到高校、科研院所里面,但北京各大高校分营精彩纷呈的线上活动,让营员们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丝毫不减,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云端“打卡”北京各大高校 感受大学气质
依托线上平台的优势,各高校分营准备了精彩的“云游校园之旅”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营员们通过线上一睹校园真容,感受大学的魅力与气质。
同样都是“云游校园”,但各分营纷纷选择了不同的展现模式。为帮助营员们更好地领略校园之美,清华大学分营为营员们准备了若干打卡点,从学校景点到图书馆、宿舍和运动场,营员们通过云游清华的每一个角落近距离感受清华大学的魅力。
清华大学分营打卡点
北京林业大学分营借助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师生在沙盒游戏《我的世界》中制作的虚拟北林校园项目,带领营员们领略了北林的校园风光,北京林业大学馆藏33万余份标本的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学研大厦等都让营员们啧啧称奇。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师生在沙盒游戏《我的世界》中制作的虚拟北林校园
为了让营员们进一步了解科研环境、感悟学术氛围,不少分营为同学们送上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云游之旅”。中国农业大学分营带领营员游览了生物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发青年学子对生命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做什么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对实验室的手术模拟设备进行了演示汇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营营员们借助虚拟现实头盔观看实验室的全景直播图像
与大师“云端”面对面 领略名家风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进一步提升营员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科学热情,各高校分营还纷纷开展线上讲座活动,让营员们能够从大师的讲述中受到启发、汲取力量、发挥能量,在科学的世界里肆意遨游。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话题,激励营员们努力学习、不断坚持,为社会创造价值。郑泉水结合钱学森力学班团队的探索经历和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总结了三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第一是对高远梦想的激情和痴迷;第二是保持好奇心、善于发问、开放想象,从小步做起,不断超越自己;第三,找到自己成为“独角兽”的方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营邀请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超为营员们带来一场题为“航空航天之基础与未来”的科普讲座。杨超从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出发,为大家讲述了航空航天发展简史以及航空航天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大学分营的营员们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徐颖的带领下,系统地认识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在讲座中,徐颖还分享了自己读博时的经历以及科研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用亲身经历让营员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搭建奇趣桥、化身“化石猎人” 趣味实践感受科学魅力
对于尚未踏进大学校园的高中生们来讲,科研或许是一个神秘且高深的词汇,很多营员们对开展科学实验和科研实践充满了向往。为了弥补营员们无法亲临校园的遗憾,不少高校分营采用寄送材料包等方式,为营员们提供了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大家从更立体的维度体验不同领域的科技魅力。
清华大学分营的营员们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搭建了独一无二的奇趣桥。尽管许多营员是第一次接触结构分析,但是在反复的探索、尝试与推敲中,最终让看似脆弱的桐木条撑起了“惊人”的重量。
奇趣桥成果展示
中国农业大学分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了“电子电路探索”活动,营员们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老师孙小燕的讲解和指导下,用学校提供的实验材料包,自己动手搭建出了光控灯电路。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老师孙小燕为营员们讲解纸电路
为增加营员们对古生物学的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分营赋予了营员们一个新身份,即“化石猎人”。营员们在刘牧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完成了古生代鲎的纸模型制作。
“科学不是纸上谈兵,我们需要在做中学、在学中思,科学也不是闭门造车,我们需要在行中观、在观中悟。”来自天津的营员韩钰表示,这次奇特的经历让我对科学更加热爱,对未知的领域充满遐想。营员李政达说,“此次云游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本上的知识仿佛拥有了新的意义。”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