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固废法“使用侧”敦促 可复用医用防护服“落地”提速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正式施行,它被称为“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在新固废法中特别提到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一次性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量大幅提升,其处理成本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发关注,牵动了固废处理、标准制定、攻关研发等多个环节。
一次性使用带来垃圾处理“高成本”
“1吨危险废物焚烧处理成本最少需要3000元,而1吨生活垃圾焚烧的处理成本大约只有200元。”首创环境危废产业部苗豪梅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危险废物的处理成本是生活垃圾处理成本的十几倍。
同时,医疗垃圾的处理需要有专门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目前在北京仅有一家专门处理医疗废物的焚烧厂,还有2家危险废物焚烧厂。
可见,无论从处理成本还是搭建专门的处理场所来看,大量的一次性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在作为危险固废处理时,花费都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新固废法也从“使用侧”提出减少危险固废产出的要求,法条中提到:“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计划应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
如何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
可重复使用成为最有效的方案。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将“医用防护服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评价”列入第四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并部署北京、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组建专家团队研发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这类防护服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经过杀菌消毒后可多次使用。
可重复使用面临的困难
从可重复的角度考量,医用防护用品需能经受住高温灭菌处理。
从医用防护的角度而言,它将相互直面的患者和医生隔离开,但又必须是个柔软的“金钟罩”。
但在我国,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医用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产业化,还有一难,那就是缺乏标准。为此,2020年3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批准《重复性使用医用防护服》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应急立项,紧急推进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的产业发展。
“可重复使用的医用防护产品的研发其实一直在进行。”参与国家《重复性使用医用防护服》新标准制定的威海云龙复合纺织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明志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200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与山东云龙集团联合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那时的医用防护产品主要是解决院内感染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复合材料在实现三防的同时还要透气。”
“我们经常看到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在脱下防护服后全身浸湿,内层的手术衣都湿透了,如果他们穿的防护服能够做到高透气,这种现象将会好转很多。”孙明志说。
在高致病性的复杂环境中,给水汽打开“通道”的同时,还要防止病毒、细菌、污渍等进入防护服。
“防水、防污、防渗透,还要透气性高,同时要能耐高温高压蒸汽或者环氧乙烷、紫外灭菌,这么多的要求给材料留下的空间非常小,但通过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孙明志说,
比如,通过高分子膜与机织物复合层压工艺,可以让防护服使用的面料达到“喝饱水”的效果,以保持内部干燥舒适。再比如,通过“成型层+骨架层+阻隔层”的三层复合结构,把有防护功能的材料夹在中间保护起来,就能抵抗住灭菌过程的“蹂躏”。
“我们在国内首次研制重复使用可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的柔性复合材料,并开展湿固化反应原理、高分子膜技术、点状涂覆复合等工艺的研究,解决了防护服防水性和透湿性不兼容的问题,同时让它具备良好阻菌性。”孙明志说。
突发性公卫事件带来的产业提档升级
“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通过当时的卫生部向北京地坛医院等重点防疫医院捐赠过相关产品,当时的使用反馈也给我们这次参与标准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孙明志说。
人们仍然记得,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初期,医用防护服供应严重不足,对高防护产品的需求迫切。国家调集各方产能支援包括防护服在内的医用物资的生产。
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医用制品产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可重复使用的医用防护服作为解决防疫物资战略储备短缺的解决方案,逐步走入人们视野。
“阻菌率100%,抗渗水性10Kpa以上,可耐受80℃洗涤及134℃蒸汽灭菌,循环使用可达12次以上。”孙明志用一串数字给出了对用于防疫一线产品的要求。他认为,防护服有了“防水、防污、防渗透、高透气、高阻隔、高重复使用”的性能,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能力,降低医院综合使用成本,同时破解防疫物资储备和固废处理的风险和消耗问题。
孙明志算了一笔账,200万件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相当于2400万件一次性防护服,可降低5600吨医疗固废的处理风险和消耗。如果以每吨处理成本3000元来计算,将节约1680万元处理成本。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