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全球疫情之下 再识“三农”

2020-05-28

农业是第一产业,然而在过去数十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中,农业乃至农村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资源不断聚集,大量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者,散落乡里的村落,也渐渐空虚荒芜。

或许,乡村并没有被忘记,农业的重要性也一再被重申,但更多时候,人们会把发展农业、振兴乡村当作弥补现代化短板的过程——不要让乡村在现代化中掉队,或许是很多人对乡村振兴的态度。

在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中,乡村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是传统的产业,农民是观念保守的群体。而这些,都是需要经历现代化的改造,才能真正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才能真正步入“文明时代”。

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年春天这场意外的疫情,或将重新构建人们对乡村、对农业、对农民的认识。

不论是把疫情隔绝在村庄之外的“硬核封村”,还是数千里运送粮食蔬菜支援疫区,抑或是开发“自留地”自给自足,乃至数亿农民工固守家中挺过疫情……在这场艰难的疫情遭遇战中,乡村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力量。

农业是“压舱石”,农业是“稳定器”,农业是“减压阀”。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几句话被反复提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农业稳则民生稳,疫情发生后,我国迅速实施了多项措施,防疫情、保生产、保供应,农业生产几乎未受影响、粮食安全保障得力、农产品供给市场稳,为我国快速有效应对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世界疫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当前,全球的新冠疫情仍在发展演变,世界经济面临着衰退威胁,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环境。三农发展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出怎样的贡献?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又能为世界农业的稳定提供怎样的借鉴?这些无疑也值得我们给予特别关注。这也许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模式,重新发现沉淀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

为此,在国内疫情业已全面缓解的今天,新京报乡村频道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今日头条,推出《全球疫情下大国三农》系列报道。关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三农的发展面对的种种新局势、新变化,梳理疫情下中国在三农领域的种种问题、表现,从农业生产到粮食安全,从农产品消费到乡村旅游,从脱贫攻坚到文化建设,在每一个领域中寻找乡村的力量,同时也发现农业发展中的难点,希望以此为未来的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视角和参考。

正如反思现代化并非否定现代化,而是现代化的一部分一样,重新梳理中国乡村发展的过程,也并非否定乡村的现代化,不是想要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也不是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传统田园生活。乡村固然需要现代化,但过去那种用发展城市的方式发展乡村,把乡村变成城市、把村落变成社区的模式,是否真的就是乡村现代化最好的方式?

现代化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生活的方式,城市提供了资源高效利用的环境,确实更容易完成现代化转型。但振兴乡村、建设美丽田园,是否还有另外的途径,让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寻找更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为现代化提供更丰富和多元的价值?这一点,这场疫情或许已经告诉我们了。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鄢飞飞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