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水稻产业唯一出路
“水稻产业是我国的民族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满足未来对水稻数量、质量和安全的需求,应对国际竞争,创新是唯一出路。”近日,在江苏省睢宁县举办的“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会暨水稻绿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说,我国水稻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众多,国际稻米贸易量很小,依靠国际市场解决中国大米供应问题不现实,必须依靠自己。
程式华指出,中国水稻产业有着单产水平高、产业化程度低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增产幅度较大,2018年总产比1949年增加336.1%,已成为世界水稻研究和生产方面的领先国家。但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小,每户的平均经营面积只有0.3公顷,而泰国为3公顷。同时,水稻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商品化程度低、劳动成本高。
他认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主要有6点限制因素:
南方优质耕地减少。相比于1996年,全国城镇用地增加了6200多万亩,且占用的大多是优质耕地。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江淮稻区仅湖北耕地略有增加,江苏、浙江、安徽耕地面积分别减少720万亩、220万亩和133万亩。
北方淡水资源贫乏。从总量上看,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超过300亿立方米。从分布上看,北方耕地占全国3/5,但水资源不足全国1/5,黑龙江“井灌稻”占70%以上,持续发展存在较大隐患。
大米价格已到天花板。2004年以来,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几乎增加一倍,但从2016年开始,国家开始调低最低收购价。同时,国内大米市场价格全面超过进口大米价格,继续提价将进一步拉大国内外米价的差距,刺激大米进口进一步增加,米价提高遭遇“天花板”。
生产成本不断抬高。2017年稻谷亩均总成本1210元,比2003年增加794元,增长1.9倍。人工、土地、机械作业成本分别增加1.2倍、2.1倍、5.5倍。
突破性技术少。从资源及其利用看,缺乏突破性种质资源,同时,种质资源利用率低,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缓慢。从育种新技术及其育成品种看,目前我国已经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克隆工作,但很少在育种中应用,功能基因组研究与育种实践相脱节。从栽培技术及其配套看,现有的品种还不能很好适应机插、直播、抛秧等轻简栽培耕作制度变化的需求,生产技术也缺乏协同性。从技术推广应用看,稻农老龄化日益突出,先进实用的技术普及应用到位难度大。种粮大户片面追求规模扩大,技术不到位,粗放式生产现象多。
杂交稻种子价格高。2017年杂交水稻种子平均零售价格高达57.59元/公斤,比2009年增长一倍多。
提及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程式华表示,“随着国家不断调低稻谷最低收购价,双季稻主产省‘双改单’(双季稻改单季稻)面积和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将会呈下降趋势,综合产能也会逐渐减弱。伴随着优质稻市场总体稳定发展,将与普通稻市场价格逐渐产生分化。”
他指出,未来绿色技术研发增强,推广步伐会加快。随着大米出口的增加、临储稻谷拍卖量和成交率的提高,去库存速度也会明显加快。
“近年来,优质稻谷不断增加,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取得初步成效。预计进出口会保持双旺态势,国内市场将逐步走好。”程式华说。(刘如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