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丨如何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没有任何“注水”?
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的问题,我们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9月22日,在教育部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强调将从“教、学、评、管”四个环节确保学位没有任何“注水”。当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针对学位“注水”问题指出培养单位要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
确保学位论文没有任何“注水”,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导向,是质量第一,还是数量第一,是论文第一,还是能力第一。只有坚持以质量第一发展研究生教育,以能力第一评价研究生,才能避免给学位论文“注水”,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我国今年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到300万,研究生招生超过100万,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超过2。与发达国家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8、9相比,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研究生教育规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意见》指出,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但做到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并不容易。从现实看,还有一些高校只想着申报硕士点、博士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此打造研究型大学。在追求数量、规模的导向下,就有可能在申请硕士点、博士点时,进行“注水”包装,包括包装师资,而申请到之后却不重视建设。这就必然会导致研究生培养“注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目前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
以研究生扩招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一些教育部门、学校的思路。这种思路,也容易出现研究生培养“注水”的问题。在扩招时,不由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认真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论证要不要扩招,怎么扩招,就想着尽快完成扩招任务,这很可能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因此,要防止研究生培养“注水”,必须首先坚持质量第一,要确保培养质量来规划研究生数量、规模发展。
而“唯论文”评价,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唯论文”评价,这把导师的精力导向发表论文,而不重视人才培养,有的导师招来硕士生、博士生,就让硕士生、博士生为自己的项目打工,而不是教育指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二是要求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这让还没有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学生就急功近利想着尽快发表论文,这不但严重影响学位论文质量,还制造代写论文、买卖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
如果不扭转“唯论文”评价体系,那么,要让导师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过程培养、过程管理,也就难以实现。《意见》提到,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这需要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而更进一步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高校重视对教师进行数量考核评价,源于对教师进行行政评价而非专业评价,行政评价重视当下的政绩,同时因缺乏专业能力,就乐于数数据。只有推进专业评价,才能让教育与学术评价回归教育与学位本位,按教育标准对导师的评价,会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教育贡献,如此才能激励导师认真对待育人。完善导师制,明确导师权责,也主要是明确教师的教育权与学术权,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导师应有更大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要建立约束导师职权的机制。
《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从严要落地,需要从根本上推进办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改革,不能再是规模第一、论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