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立项目国企出资金民企出技术!青岛市市北区:创新“智慧”垃圾分类
2020-09-23
科技日报记者王健高
9月23日清晨6点半,家住青岛市市北区镇江路街道东仲社区的居民韩英按照日常的生活习惯准时来到楼下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她先将手里装有厨余垃圾的袋子打开,将厨余垃圾倒入绿色厨余塑料收集容器中,再将塑料袋投入灰色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中。韩阿姨还带来了一包旧衣物,她使用自己的智能IC卡开启智能回收箱,将衣物投入智能织物回收箱内,智能回收箱显示屏显示韩阿姨本次投放的织物重量和所获得的奖励金额。
这是市北区创新“智慧”垃圾分类带来的新气象。
图为市北区大山宝城垃圾分类五新智慧平台。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摄
作为传统老城区,市北区和中国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存在人口密度大、设施老化、道路和住房拥挤、垃圾围城等“城市病”。总面积6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1万人。长期以来,老城区垃圾分类的痛点和难点主要是城区设施不完善,但高密度人口产生的垃圾数量十分惊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势在必行;老城区居民以中老年人和外来务工的新市民为主,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有的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不小的抵触情绪。市北区委书记张新竹告诉记者,围绕这些痛点和难点,市北区对标国内先进城市,通过政府立项目,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模式,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成立了由交运集团(青岛)有限公司、市北区北洁环卫公司、深圳市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参股的混改企业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参与垃圾分类运营,在青岛市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市北”特色的老城区智能垃圾分类创新之路。
智能垃圾分类:让老旧楼院旧貌换新颜
“市北区的居民小区以开放式楼院为主,东仲社区就是比较典型的开放式老旧楼院,只要我们把东仲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好了,老城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就有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法。”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主任刘冉介绍,东仲社区的老旧楼院每个单元出入口都摆放了垃圾桶,由于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和清洗,垃圾桶时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要说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能做好基本的环境卫生已属不易。为此,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召集镇江路街道办事处、东仲社区和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决定采用科技引领、积分奖励的方案,在东仲社区北仲路73号设置集中投放点,打造开放式楼院垃圾分类示范区,对附近约600户居民实施撤桶并点和垃圾集中投放。“集中投放点配置了最先进的智能回收箱收集可回收物,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可获积分奖励,以此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配置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有毒有害垃圾;配置全新密封性好的塑料容器收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安装了洗手池,方便居民洗手;配备了两名分类指导员,全天指导居民对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和现场卫生的管理。” 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惠军说。
“集中投放点建好后,在撤桶并点之前我们开展了半个月的入户宣传,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和撤桶并点告知书,在原垃圾桶点安装温馨提示牌,告知居民新的桶点位置。”分类指导员曲春惠说,前期她们的工作根本得不到居民的理解,部分居民仍将垃圾扔至原垃圾桶点位置上,她们自己动手一次次默默地将垃圾收集到集中投放点感化居民;一遍遍上门给居民做工作,耐心说服居民,尤其是面对年龄较大的大爷大妈,她们更是表现出较大的宽容和承受,毫无怨言,她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居民的认可。“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居民们都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给他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我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曲春惠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说。
“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之后,我们小区的蚊虫减少了,环境变美了,房价也上涨了,我们都切身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年近七旬的居民韩英阿姨对记者说,最初搞垃圾分类的时候她很抵触,因为老年人丢垃圾不愿意多走一步路,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后来通过分类指导员曲春惠的一遍遍宣传,让她认识到分好的可回收物投放到智能回收箱可以换钱,而且操作非常简便;厨余垃圾是主要的污染源,分好了可以减少污染源,提升小区的生活环境。现在韩阿姨已由最初的垃圾分类抵触者转变成为一名优秀的垃圾分类义务宣传员。
“东仲社区这块最难啃的骨头都被我们啃下来了,后面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怕了。”刘冉自信地对记者说。
智能技术:打造垃圾分类完整闭环
居民分类投放习惯难以养成、厨余垃圾异味大居民不愿分类、分类指导员用工成本高、政府监管难以形成闭环……,这是全国各地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普通遇到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各地政府正在探寻有效解决办法。
市北区运用“五新”理念打造了 “物联网+智慧分类平台”运用于垃圾分类,形成了集垃圾分类宣传、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监管全智能化的完整闭环,既有效调动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又节省了政府在垃圾分类宣传、监管等方面的投入成本。
“你好陆萌,茶叶渣是什么垃圾?”“茶叶渣是厨余垃圾。”“明天是什么天气?”“明天天气晴,气温22-26摄氏度。”......这是记者在市北区大山宝城小区见到一群小朋友与智能回收箱对话的场景。
据介绍,“五新”理念是指新服务、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新制造。智能回收箱能实现人机对话,替代人工进行宣传,体现新服务;系统搭载人脸识别、声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高端技术,体现新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分享等大数据功能,体现新能源;系统搭载线上商城和线下商户联盟,实现居民对奖励积分线上、线下消费综合体验,体现新金融;设备能承受摄氏-40度至摄氏70度的温差范围,采用太阳能供电,体现新制造。“我们开发的智慧分类平台和智能回收设备拥有3项发明专利和1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系统稳定,能保证10万户居民同时上线不丢包。”为市北区智慧分类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的深圳市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江说。
记者在大山宝城物业小区集中投放点看到,厨余和其他垃圾桶能通过感应自动开盖,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居民投放的厨余垃圾现场评分,分类合格的居民获得积分奖励,同时现场分好的厨余垃圾还能实现自产自清,通过厨余垃圾处理机现场处理,实现厨余垃圾减量达85%以上,处理产生的有机肥用于小区居民种植绿化,整个过程并无异味。“垃圾桶能自动开盖,厨余垃圾分好了还能给奖励,现在我们小区的居民分厨余垃圾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山宝城物业经理王珍瑄对记者说。“利用可回收物运营产生的利润反补居民对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无需政府财政出资,这是我们运营上的又一大创新。”罗惠军说。
在市北区城市管理局智慧平台演播大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该系统的云端数据平台,进入平台查询,各类垃圾的日统计、月统计一目了然,回收设备是否满载、收运车辆所处位置在大屏幕上一一显示,处于实时监控状态。满载的智能回收箱将自动发出警报“呼唤”收运车来回收,还能自动形成决策图表,对居民的投放正确率和参与率进行分析,并对回收物品的销售情况追踪和统计,为政府制定生活垃圾减量目标和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
创新激励手段:调动居民积极性
“垃圾分类最大的痛点和难点是居民分类投放的习惯难以养成,为此市北区采取了积分奖励的方式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郑树明告诉记者,市北区在全区安装了250套智能回收箱,相比传统垃圾桶,智能回收箱不仅外表美观,还更“聪明”,居民可通过手机APP、智能IC卡、人脸识别等任何一种方式开启智能回收箱,智能回收箱能对居民分类投放的各类可回收物自动称重、计算积分,计入居民的绿色账户作为奖励,居民获得的积分可在礼品兑换机上兑换礼品,在网上商城购物,在指定消费点刷卡消费,也可以提取现金,操作过程十分便民。“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小区居民们对垃圾分类乐此不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生活习惯。”郑树明副局长说。
“这里小区是市北区第一个安装智能回收箱和全面实行集中投放的小区,自从有了积分奖励机制,小区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95%以上居民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据鼎城小区物业经理段书杰介绍,小区每户居民都建立了绿色账户,参与分类的每户居民每月都有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的奖励积分到账,积分可用来兑换垃圾袋、洗洁精等常用的生活用品,兑换不完的积分还可以通过银行账户或微信提取现金。另外,鼎城小区还建立了垃圾分类红黑榜,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攀比心,小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光有激励措施还不够,还得采取法治与激励的紧密结合,这才是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目标的致胜法宝。”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局长王传勇告诉记者,去年底,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市北区依据《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居民开展宣传、教育,实行强制分类,对不执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处罚。
据了解,为了让垃圾分类在短期内取得成果,市北区除在科技上武装智慧垃圾分类平台和安装智能回收箱外,还提出了打造“四个一”示范工程:“一点、一线、一片、一面”,即在全区每个街道至少打造一个集中投放点作为示范区;全区打造一条宣传示范路线;每街道打造三至四个示范小区形成一片;全区所有街道全部打造成达标街道形成一面。截止到目前为止,市北区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打造了七类不同模式的集中投放点,分别是开放式楼院模式、商住楼院模式、封闭小区一般模式、封闭小区中高端模式、 四新智慧平台模式、 五新智慧平台模式和公共区域模式,这七类模式涵盖市北区所有社区类型,各社区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模式复制和推广,实现居民投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一站式服务。
“市北区目前已有10个街道垃圾分类交由我们公司市场化运营,成效显著,我们将总结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运营模式向全国推广。”罗惠军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