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语文”时代,老师准备好了吗

2020-09-22

作者:任海林(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语文教研员)

今天,我们在新时代重提“大语文”,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大语文”之“大”该如何理解?一是指语文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二是指作为基础性学科其作用辐射之广。在新时代,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母语教学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母语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新时代呼唤“大语文”的背景下,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之时,我们该做好哪些准备?

“大语文”时代,老师准备好了吗

  光明图片

首先,要有从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今天的语文教学突出强调将课本所学知识、能力与生活链接,让学生用语文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师只有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跳出教材与教室,才能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无限的课外学习,从而延展学习的宽度和长度。例如,在疫情时期,很多老师挖掘疫情期间的语文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如何辨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关注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平凡劳动者。再如,网络时代还需要纸质阅读吗?手机可以进校园吗?游学的意义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小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表达水平。语文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去。广阔的生活天地已经为学生打开了学习语文的天窗,这就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并为我所用。

其次,要重视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今天,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介已经不再是教材教辅,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语文学习活动已经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网络环境。例如有的老师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在网络中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网络写作交流平台分享作品,实现了作文评价的互动性、多样化,也使得“纸上谈兵”式的传统的作文教学迎来了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尝试。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对传统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引领学生筛选海量信息,辨析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培养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自控力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深度研究。

再次,让阅读涵养性灵并提升课堂的灵魂。随着修订后课程标准的出台,尤其是面对新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大家都在思考该如何面对未来高考语文的挑战。在对语文教学现状冷静地反思之后,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应该是引领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若要扭转日趋功利的语文教学,积极应对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实现对学生精神的培育,跳出教材,广泛涉猎,海量阅读无疑是不二选择。我们要引领孩子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经典作品,用作品涵养人,用先贤的智慧影响人,多涉猎,多读书。但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知道,“我们怎样,学生就怎样”。教师自身阅读的宽度高度,不仅在影响学生,也在影响自己,从而决定课堂教学的厚度。

最后,善用教材,让教材成为铸魂工程的载体。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于漪老师用一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着教育的初心:“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新时代,语文教师更要坚守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承载铸魂立德的重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背后都站立着形象、传承着文化、弘扬着精神。《陈情表》告诉我们“孝”,《苏武传》告诉我们“忠”;刘和珍的笑告诉我们青年的责任,丹柯高举的心脏告诉我们英雄的担当;愚公移山里有实干精神,荷塘月色下有诗和远方。语文教师,要用不变的初心,实现一生的坚守,那就是,踏踏实实教书,老老实实育人。当然,语文学习也不等于教教材,教材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老师也要善用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潜能,利用教材打开学生的语言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14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