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借读模式”有哪些看点?

Image 2020-09-19

据媒体报道,9月16-17日,深圳大学敞开怀抱,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名本科生和3000余名研究生,其中98名帕森斯大一中国籍本科新生也来校注册报到。

严格说来,是98名被美国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帕森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录取的学生,在中国开展全球校外学期(Global Offsite Semster)学习。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是帕森斯设计学院选择的中国合作学校。按校外学期设计,帕森斯设计学院98名大一中国籍本科新生和60名高年级中国籍本科和研究生将在深圳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一个学期。

最近,针对部分留学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不能出国上学,教育部提出,允许国内高校提供短期学习交流机会。允许高校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过与境外合作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等方式,接收出国留学生先行在国内借读学习。可以说,帕森斯设计学院和中国高校的合作已经先行一步。

被国外大学录取的留学生能否在国内高校借读,首先取决于国外大学是否允许留学生在国内高校借读,承认借读课程的学分。而这又取决于国外大学与国内高校之间是否有交换生协议或者学分互认协议,如果此前就有交换生协议或者学分互认协议,那留学生选择到有交换生协议的学校“交换”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并不会影响其学业,而如果没有,则需要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签订相关协议。

帕森斯设计学院的中国籍留学生,能在国内高校开学时,就同步开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这得益于该校为应对疫情而推出的全球校外学期(Global Offsite Semster),据报道,这一项目与深圳大学的联接从今年6月中旬就开始。除了在中国推出全球校外学期(Global Offsite Semster)外,该校还在法国、韩国和以色列推出推出全球校外学期。

当然,这些学生并非深圳大学的学生,而是在深圳大学校园进行校外学期学习的美国大学学生,这可以视为应对疫情的临时性措施,开启“借读模式”,但也可视为推进育人方式转变的全球合作模式,学生可以任选自己想去的学校在不同的国家的校园学习,完成学业。

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受疫情影响,各国高校的留学生,甚至本国学生,都有在当地学校“借读”,完成线下课程学习的需要。包括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由于受航班限制,无法来我国学习,除了上网课之外,如果在所在国有和我国签订交换生协议的高校,留学生就可在这所高校就读。

从这一角度说,这一模式也是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的。推进这一模式,需要开放的办学理念,以及学分互认制度,即学校承认学生在其他大学校园的校外学期所获得的学分。简单来说,一所学校的学生,可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大学校园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业学分,就可毕业获得学校的文凭,这会让学生接受更开放、多元化的教育,但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受疫情影响的留学生提供借读机会,与国外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其影响还不只限于国际交流合作,这也是我国高校改革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契机。总体而言,当前,国内高校为留学生提供入学和就读机会,采取的还是“计划外模式”,面向获得海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留学生扩招的项目,是只授予海外大学文凭的中外合作项目,而借读的学生最终获得的文凭也是海外大学的文凭。如果一名中国籍学生要获得国内高校全日制学籍、文凭,按规定,必须参加高考,被录取才能获得全日制高校学籍。

建立海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也就为推进国内高校的招生和培养改革提供了基础。当然,要让一名在国外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转到我国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就读,还需解决公众最为关注的公平公正问题,具体而言,需要高校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多元评价体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中,不存在“放水”的问题。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