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明确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探索新时代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践经验,提出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坚持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不断探索争创一流、走向卓越之路。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色的工科大学发展之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以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新时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发展进行着新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国家重点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在服务、支撑、引领行业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约占三分之一;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约占四分之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共有82所高校拥有A+学科,其中有57所是行业特色大学,约占70%。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先天优势,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形成了重实践、厚基础、善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国家和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行业特色型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建设了行业领域内顶尖的科研平台,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解决了相关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高校有89所,其中行业特色型大学为50所,约占56%;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其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获奖77项,占高校获奖总项目数的48%。行业特色型大学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凸显了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党和国家对于“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导向,突出了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一流人才的要求,这就为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与行业产业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争创一流的难得机遇。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抓住“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概括而言,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发展中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学科专业布局需要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一般根据行业和相关领域的需求设置,过窄的、传统的学科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较为单一且集中于特定领域,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较弱,多学科协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不强;二是通用基础学科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特色不够鲜明,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新兴交叉学科数量偏少,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工科建设亟待加强。
第二,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一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对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能力和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信息技术革命根本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和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面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按专业招生”取代“按学校招生”,行业特色型大学整体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面临挑战;四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发挥原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第三,治理体系需进一步优化。一是职能部门过多,职能划分过细,既存在职能重叠交叉,又存在管理盲区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于统筹管理和提高效率。二是进一步明晰院校两级的责权。现在绝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学校,应充分尊重二级单位的办学主体地位,实现差异化管理。三是应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办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治学要以教授为核心,应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方面的作用,充分尊重教授的治学权力。
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坚持的办学理念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校实际,守正出新、追求卓越,不断探索和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
第一,学术立校。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要回归学术本位,将学术立校作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术立校,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在办学的主体上,要坚持以学生、学者为主体,将有利于学生、学者的创新和成长作为办学治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治理体系上,要完善学术、管理与监督三个体系,强化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运行;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为学术、学者和学生提供高标准、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强化监督和约束体系建设,维护学术尊严。
第二,人才强校。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强校之路要依靠创新,创新取决于人才。因此,必须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人才强校,必须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各学院、学科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引导和鼓励组建学科交叉型大团队;必须突出学院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两个重点,建立精准引才育才的工作体系;必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坚持党建保障、制度约束、事业支持、情感激励、精神鼓舞“五位一体”,提升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和内部职工的工作动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开放兴校。开放是当今大学发展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途径。坚持开放兴校,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挥产学研合作办学优势、服务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进而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坚持开放兴校,必须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在开放发展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社会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
第四,文化盛校。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大学文化,行业特色型大学在艰辛探索、卓越贡献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在新时代引领大学争创一流的动力源泉。坚持文化盛校,就要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深入挖掘和总结凝练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大学精神,并以此为内核,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凝聚和鼓舞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坚守家国情怀、昂扬奋斗精神,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学校在新时代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提供不竭动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路径
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从自身的历史使命、现实基础和长远发展出发,探索新时代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大机遇,围绕“道路”“资源”和“文化”三条主线,坚持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不断探索争创一流、走向卓越之路。
第一,坚持党建统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精神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凝练和传承“石大精神”,即“家国同心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激励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懈奋斗,汇聚起攻坚克难、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强大力量。
第二,坚持改革先行,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贡献+奉献”为导向的人事制度,惩戒不求上进的人,保护默默奉献的人,奖励突出贡献的人,使每一个热爱劳动的职工实现其价值,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探索治理结构改革,不断优化职能部门设置,探索扁平化管理机制,推进部门协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推进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探索“一院一策”差异化管理,激发学院办学活力。通过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卓越的管理促进卓越的学术,推动学校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坚持优化布局,明确学校长远发展之路。一是按照“强化、拓展、提升”的学科布局总体思路,强化传统优势学科,拓展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提升通用基础学科,成立相关学院和研究机构,构建符合学校特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全面强化各学科顶层设计,明确各学科优先、重点和培育方向,制定今后发展的重点举措。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重大难题,特别是围绕深地(深层油气)、深海(海洋油气和可燃冰)、“一带一路”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实施科研战略重点的布局调整,搭建大平台、组建学科交叉型大团队,着力解决国家重大领域关键难题。三是强化学科交叉,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石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基础通用学科+优势学科、海洋、新能源、新材料”,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四是以“科教融合、学科融合、校企融合”为抓手,促进学科和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第四,坚持合作发展,提升办学资源汇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国内合作方面,围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山东省以及各大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大力支持。2018年,教育部、山东省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校设立专项,在深地、深海领域开展科研合作;2019年,学校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打造新时代校企融合样板,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能力;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均给予学校实质性重要支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为学校汇聚办学资源、实现与产业对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坚持将服务“一带一路”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展卓有成效的人才服务和科技合作。学校已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4个国际培训中心、1个联合实验室、1所孔子学院,援建1个石油学院;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培训科技和管理人才8871人,为“一带一路”国家企业培养培训各类人才3170人;为海外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从而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在67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先后在北京荒郊、东营盐碱滩、黄岛泥滩上艰苦创业,走过了一条艰辛探索、卓越贡献之路。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战略支点,走依托行业、融入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双一流”建设之路,争取早日建成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郝 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