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家庭育人的“准学校”建设

2020-09-11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线上学习、工作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学生线上学习、居家学习的时间会逐渐增加,家庭的育人功能必将增大,家庭在育人中的地位必须前移,家庭教育将对孩子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在家庭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家庭发挥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育人功能的差异决定孩子成长的差异,家庭的情感温度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因此,教育过程中最不该缺席的是家长。

家长有意识地尝试把家庭建成一所“准学校”,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民主的成长环境,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建设家庭育人文化

学校是个大家庭,家庭就是个小学校。重视家庭“准学校”建设,其本质是在家庭的多个功能中突出育人功能。

目前,家庭结构、类型变得更为复杂,对家庭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家庭的情感文化为例,不仅要为孩子学习提供家庭硬环境,如读书空间等,更应在软环境方面建设好利于孩子成长的文化场。在家庭的育人氛围上,特别要加强家庭情感建设,通过家庭里的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互相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爱意。

建设家庭育人文化,应做到育人的“四性”:一是一致性,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做到理念一致、目标一致、标准一致、方法一致,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二是示范性,家长首先要做到夫妻关系和谐,给孩子以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要用正向行为的无声示范和有声交流,在孩子的情绪关键点和成长的关键期,给予方向引领。三是平等性,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主动放下身段与孩子共处,让孩子享有尊严。四是民主性,在家庭的重大决策上,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给孩子一定的话语权、选择权、建议权,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

探索家庭育人课程

课程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特征。家庭作为一所微型学校,自觉尝试探索家庭教育课程,为家庭育人提供规范的蓝本,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

学生居家学习、生活,可设计“1+5”课程。“1”是指家庭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作息时间分为孩子独立学习时间和家庭集体活动时间,保障学习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和时间上的相对完整性。“5”是指五大类家庭公共课程。第一类是体育课程,家庭成员在居家学习或工作间隙,在同一时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形式,同时进行锻炼。第二类是劳动课程,如在做饭时间,家长和孩子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也是紧张学习或工作之余很好的调节。第三类是读书学习类课程,这类课程应该成为最重要的也是时间安排相对较长的课程,在孩子独立读书或完成作业的同时,家长要做孩子学习的伙伴。第四类是生命教育类课程,通过关注社会大事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五类是反思交流类课程,在熄灯前集体反思一天的学习完成情况,共同总结交流全天收获。

通过作息时间表控制和五类课程的分段实施,家庭“准学校”学习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特长,发掘其他类型的家庭特色课程,如艺术类、辩论类、职业规划类等,通过家庭学习共同体建设,保证孩子的学习效度,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实现育人角色转换

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家庭育人“准学校”建设,要求家长务必增强角色意识并实现角色转换与关系的重新组合。

强化家长的监护人角色,让家长认识到教育子女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家长要实现角色切换,扮演好三个新角色。

首先是“学生”角色,家长带头遵守家庭这个“准学校”的有关规定,做到有规律地学习、工作,以一个“好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学会共情,了解孩子所思所想,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交流,以平等的视角充分参与活动并在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其次是“教师”角色,家长应自觉发挥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带头读书,勤奋工作,规范习惯,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认识社会,规划人生,树立远大理想;最后是“校长”角色,家长作为这所“准学校”的校长,理应负责“学校”的思想引领、制度设计、家风文化、常规管理等,让家庭充满学校味、教育味,文化味、书香味,人情味、生活味,充分发挥家庭这一“准学校”强大的育人功能。{作者:刘国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

《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

作者:刘国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