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服贸会:北京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晒出五年发展靓丽“成绩单”

2020-09-06

科技日报记者 华 凌

为全面总结国家文创实验区五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北京朝阳区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9月6日发布《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五年发展成果》。

2014年,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北京市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以北京CBD-定福庄一带为核心承载区,共同推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同年12月正式揭牌。挂牌五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朝阳区举全区之力大力推进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先行先试,国家文创实验区不断整合各方面资源,围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针对痛点、难点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陈出新步伐,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区经验”,形成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实验区模式”。

先行先试打造“政策试验田”,文化政策“引导力”不断完善升级

激发活力的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良性运行的关键。近年来,通过上级政策先行先试、相关政策借鉴平移、产业政策集成创新等方式,国家文创实验区构建起较为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出台实施“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旗舰企业、精品园区、文化贸易、风投奖励、上市融资、四板奖励、孵化创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文化保税等十五个方面,同时注重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合力发展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氛围,不断激发文化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累计支持620个企业(项目),支持金额约3.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50亿元,“产业政策+市场资金”联动效应显著。实施“蜂鸟计划”助飞行动,三批共认定743家“蜂鸟企业”,不断叠加政策红利,从信用融资、资金奖励、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对“蜂鸟企业”专门支持,引导政策覆盖企业的起步、成长、壮大乃至上市阶段,为区域文化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以北京市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吸引了索尼音乐、爱贝克斯等知名外资文化公司落户。首次出台《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等政策,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努力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以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为着力点,探索形成了“政策引领、改革创新、企业培育、高效服务、多方联动”现代文化产业促进体系,在支撑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做出了有效探索。

腾笼换鸟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文化城市“共生力”加快复制推广

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朝阳区积极探索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更新新模式,近年来,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农村集体产业选择高精尖4种方式,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创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方米,其中郎园、莱锦、懋隆等文创园区,成为全国知名的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品牌园区。

2020年8月北京市发布的市级园区名单中,朝阳区有32家文化产业园区入选, 占全市的32.6%,居全市首位,其中国家文创实验区占16家,充分彰显了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优势。在朝阳区“百园工程”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国家文创实验区更加注重园区发展特色和发展品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园区布局文化科技新业态,引进文化科技独角兽、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了东风德必、Nicework、电子城·数字新媒体创新产业园等一批文化科技特色园区、智慧园区。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深挖文化富矿,腾笼换鸟、转型发展,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形成了“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在首都疏解功能谋发展上发挥了突出的示范作用。

引“金融活水”灌溉助力产业升级,文化金融“融合力”不断实现突破

着眼于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国家文创实验区经过不断的探索,建设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积极助力文化金融“北京模式”创新发展。

2016年8月,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打造“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四年来,累计为朝阳区748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融资149.34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其中银行贷款平均利息从5%左右降至3%左右,担保费用从2%左右降至1%左右,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平均工作周期为30天。2018年6月,建成全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形成“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通过放大社会资本、金融杠杆撬动作用,推动“政策+金融”产业促进机制发挥效力。同时与市级“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进行市区联动和叠加,进一步放大引导作用。设立了北京市首支100亿规模的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了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上始终坚持“搭建体系、务求实效”两手抓两手硬,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扎实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在“促融资、降成本、短周期”上取得突出成效,在首都文化、金融资源优势融合转化为新发展优势上取得了新的成绩。

插上“科技翅膀”实现发展跨越,文化科技“内生力”促进动能转换

国家文创实验区紧抓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构建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电竞游戏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率先出台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借助科技手段、资本力量、贸易路径,突破纯文化业态发展的天花板,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朝阳区共有442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企业占比11%。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在国家文创实验区争相涌现,新科技、最前沿、最智能,共同构成了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创意图景。全国首个5G新媒体企业央视频在国家文创实验区落户,5G+8K等高新传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更多数字传媒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智能影像领域创新企业影谱科技,在国家文创实验区孵化、壮大,其研发的人工智能影像互动新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知名科学文化传播企业果壳科技,不断推出科技传播、科技文创方面的新产品,以“科学有意思”理念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土壤;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用领域旗舰企业特斯联,其研发的基于实时数据分析、AI技术的特斯联Titan巡控机器人,诠释着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星罗棋布的文化科技企业,使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创意氛围和文化活力得到不断提升。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努力为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发展提供最鲜活的文化内核,不断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为实现文化建设作为首都发展重要引擎和增长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示范引领坚持“开放共赢” ,区域发展“协同力”不断加强

国家文创实验区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五年间,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机构,2017年牵头发起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2018年牵头发起成立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2019年牵头发起成立国际文化产业园区联盟,形成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充分依托平台作用,组织国际、国内不同区域园区、企业开展各种项目路演、交流洽谈、学术论坛、展览展示等活动,促进跨区域间的互学互鉴和合作交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一批园区还实现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全国其他省市和国际化的品牌输出,东郎、竞园、锦珑、北服创新园等园区在城市副中心、雄安等地设立分园区,郎园、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等园区通过品牌输出等方式在天津、杭州、长春等地建立连锁园区,瀚海智业在美国洛杉矶建立文创分园……腾笼换鸟、城市更新的“朝阳模式”在全国乃至国际得到复制推广。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始终保持“试验田”本色定位,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经验共享,在首都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辐射引领上提供有效借鉴。

精准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商环境“保障力”更加精细化

在加强政策支持的同时,国家文创实验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建成了版权交易、法律顾问、政策服务等公共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自主创新创业沃土。通过建立对企业常态化的“服务包”制度,为重点文化企业送上量身定制的“服务包”。

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专门成立了2个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在5家园区设立了法官工作站,开展园区知识产权巡诊活动,与中国版权协会、国家版权创新基地、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监测中心平台和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影视产权交易平台等共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框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通过“凤凰计划”等人才政策,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保障。聚焦政策、财税、创新创业、上市辅导、投融资等内容,策划举办了“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营文环境。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始终秉持服务理念,主动担当作为,努力提高文化企业(园区)的获得感,努力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争当排头兵。

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国家文创实验区构建起文化产业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日益开放,金融服务创新升级,发展模式彰显优势,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文化品牌企业,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显著增强,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贡献显著提高,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显现,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功能日益凸显,成为引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经验。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各项指标不断攀升。企业数量方面,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文化市场保持了繁荣活跃的状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方面,国家文创实验区现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五年间新增园区39家,主要是老旧厂房等存量空间的转型利用,“腾笼换鸟”成果丰硕;上市企业方面,区域内现有上市挂牌企业52家,五年间新增48家。2019年,国家文创实验区111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270.4亿元,占朝阳区文化产业收入的47%,约占北京市10%,区域内汇聚了集奥聚合等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掌阅科技、宣亚国际等52家上市挂牌企业,得到APP、太合音乐等5家文化类独角兽企业,以及万达文化等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其中外资文化总部企业92家,国家文创实验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在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带动下,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6.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99家,占全市的38%,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2019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2703亿元。目前,在朝阳区汇聚了76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聚集了阿里文娱等253家文化企业总部,其中外资文化总部企业127家,掌阅科技、华韵尚德等16家企业和10个项目被认定为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分别占全市的40%和56%,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企业总部基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