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教育部:导师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

2020-09-05

9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管理防止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对该提案充分肯定,通过两个部分进行了回复。第一部分是阐述了已开展的工作。第二部分是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

二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聚焦导师指导环节,要求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

三是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

阅读原文请移步教育部官方门户网站

(图片来源:官网截图)

一直以来,“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和”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在坊间广为流传。

近20年来,硕博士一直在扩招。伴随扩招,博士招生在增长,但是毕业人数却长期以来趋稳;据《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的研究显示,博士生毕业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以上都反映出延期的常态化趋势。

期毕业谁之过?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被动延毕的情况,有些人有很好的paper在酝酿,需要做很多后续工作的情况暂不讨论。)

一、导师难辞其咎

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出现异化,导师不像导师,研究生不像研究生。

个别导师打着学校的旗号,但是却“不务正业”,以个人的名义开公司,研究生则成了廉价劳动力和盈利工具,打卡上班,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拿着极少的“薪水”。

在正常生活中,很多导师经常无条件、不分场合和时间地支配自己的学生,拿快递、去家里打扫卫生倒垃圾、接孩子看孩子等是家常便饭。

如果研究生不服从,就以“让你毕不了业”为理由,学业不予指导,课题不管不问,毫不顾及学术进度,学生修不到达标的学分、发不够规定的paper,自然很难毕业。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二、论文的选题工作

好的研究方向和好的选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博士生在选题上时常要纠结个一年半载,哪怕定好了研究课题,中途更换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哪怕选题早早就定好了,实验的研究进度也会受到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比如实验材料或者实验仪器被破坏,比如大农类的专业,季节性灾害、天气反常等都会严重影响实验的进展,真的是“靠天吃饭”,“错过一次,再等一年”。

三、个人的态度、能力问题

从步入大学到读博,一个人要付出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读博不能草率,需要仔细规划、严格执行、认真对待,很多人态度上没有绷紧那根弦,自由散漫,博一博二刷剧、逛街、睡大觉,自每天的科研有效时间不足3小时,那么想要尽快出研究成果,就很难了。

还有些人,在硕研期间,就没有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对读博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再加上自身不努力,表现为能力欠缺,按期毕业也会比较困难。

四、身心健康问题

众所周知,博士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有研究显示,有抑郁或者焦虑现状的硕博士比例比一般人高出 6 倍。

打开知乎,我们随时看到在读博士因精神压力大产生抑郁倾向,甚至轻生念头:

(图片来源:知乎)

博士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抑郁倾向,就很可能会逃避现实,不愿意积极面对摆在面前的科研任务,甚至研究停摆。

五、家庭、工作方面的原因

有些个人原因,比如部分在读博士需要兼顾家庭(怀孕、生娃、赚钱养家等)无法放弃一切全身心投入科研。

此外,科研圈内卷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续的研究任务等可能会让博士们无奈选择延期。

议给延毕博士呢?

一、明确读博目的,坚定读博信念

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以培养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为目的,不要把博士项目当做一种任务。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抛下所有杂念,为自己拼一把。

二、确定好研究方向,不要轻易更换课题

制定实验计划,并严格执行。如果研究确实遇到难啃的骨头,卡住了,不妨试着写一篇阶段性的成果。记得一定要大量的阅读文献。

三、保持体能和心理健康

坚持锻炼身体,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

稳住心态,接受现实,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延期毕业问题。如果心理负担过重,就要尝试去进行心理疏导,多给自己减压;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多听听导师的意见。

四、与学术共同体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

阶段性的在学术共同体中寻求帮助,用开放包容的思维看待你的科研问题,切忌闭门造车。

结语

读博真心不易,是一场历经各种身心考验的修行,你努力拼过,终会迎来灿烂的曙光。

既然选择就要相信自己,重拾信心,除了坚持也要发现延期的症结,同时更要坚信博士阶段的努力会有收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