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李禾
“第二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在论坛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发布了《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随机抽取来自全国8759名云夹活跃用户的近6900万条有效数据,对2020年青少年用眼行为、视觉环境及近视认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报告》聚焦近视人群的低龄化发展趋势、近视防控的情绪图谱、近视防控的阶段性成果及智能科技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等四方面内容,旨在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报告》通过分析当下近视市场乱象、谣言,家长对近视防控存在认识误区等现象,呼吁近视防控需要政府、医院、学校、家庭、学生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构建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的综合防控体系。
1-7月青少年用眼时长超标2倍,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也就是说,我国儿童青少年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视力损伤的主因。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云端”教学的开展,给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对9省14532人的最新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增加了15.2%、8.2%和3.8%。
面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2020年1-7月份,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通过人工智能产品“云夹”,收集了875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共计近6900万条疫情期间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以此为核心内容形成了《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
《报告》显示:在用眼时长方面,青少年平均每天用眼时长在4小时以上,超过推荐值(<2小时)的2倍有余。不过,用眼距离比平时有所改善,超过八成青少年用眼距离大于33厘米,但仍有17.7%的青少年平均每日用眼距离低于标准线。
从地域看,东北、西南、华南、华东、西北、华北、华中等不同区域青少年用眼时长均超出标准1倍有余。其中,华东区域的平均用眼时长最长,高达277.9分钟,超过4个半小时。
户外活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保持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这主要由于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高强度光照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增加,模糊减少,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
据《报告》,2020年1-7月,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仅32.3分钟,尚未达到推荐值的1/3,这使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大幅增加。《报告》指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光合作用”,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在确保安全情况下,需鼓励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
网课时长直接影响青少年视力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上网课”成为主流。教育部最近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每天上网课总时长一个小时以内的,近视检出率是45.8%,超过4小时的则提升至76.7%,网课时长对孩子视力产生了直接影响,也成为近半年学生近视率增长的一大主因。
在近视率不断攀升的同时,社会对近视防控仍存在诸多误区。《报告》从多方面解读了近视防控的认知误区及谣言传播。“近视是能够治愈的”,“戴眼镜会导致眼睛变形”,“散瞳对孩子眼睛不好”,“戴上眼镜会让度数越来越深”,“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可以治愈近视”,“8岁以上才可验配OK镜”等都是传播度较高的谣言。
《报告》的一组数据显示,公众对近视防控仍存在着诸多认知误区。以“防蓝光眼镜”为例,即使中消协早就提醒“防蓝光≠防近视”,但认为“防蓝光眼镜可以防止近视”的占“防蓝光眼镜”相关信息的近60%。
青少年近视防控是系统工程,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通过大数据,对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情况进行客观呈现,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报告》提到,智能科技激发了近视防控生产力,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矫正、医疗提供了最新方案。而为此次《报告》提供大数据采集支持的云夹,能对佩戴者的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角度、环境光照和户外日照时长5个维度进行精准监测等。
受疫情和其他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无法及时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进行视力检测,无法及时掌握孩子的视力变化。对此,爱尔眼视光研究所研发了“爱尔测视力”小程序,该小程序能让家长在家自行监测孩子的视力状况,并根据检测结果给出专业建议。据统计,该小程序发布两个多月以来,已有全国31个省市、近100万孩子家长使用它来监控孩子的视力状况。
高度近视可致盲,需及早进行科学防控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强调,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长期坚持、不可有一丝懈怠。“近年来,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近视普查工作,获得了许多详实的大数据。基于对普查大数据的分析,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了四点启示,即将防控工作前移到小学、孩子上学不宜太早、加强户外活动、为孩子提供更优的健康管理等。”
吕帆说,“还需关注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度)的影响,高度近视是现实中致盲最重要的病因之一,一旦进入高度近视,病理性变化是不可逆的损伤。要杜绝谣言,形成科学的近视防控观,对高度近视可能发生病理变化的人群,给予高度关注。”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智宽主持了“专业对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视觉健康”圆桌论坛。他说,近视防控已成举国关注的话题,仍任重道远。“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眼将给眼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在防控近视眼的策略上一定要牢记三点:做好预防,降低近视眼的总体发病率;控制近视进展,预防高度近视的发生;如果已成为高度近视眼,要极力防止产生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屈光不正防控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副教授蓝卫忠刚参与完成的世卫组织屈光不正防控计划工具包,预计将于明年初向全球各国政府进行发布,用于各国卫生部门、眼健康相关服务机构及培训机构等进行眼健康服务,这些工具包最终将纳入全民医保清单,并跟世卫组织大健康工具包关联在一起,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
蓝卫忠强调,近视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综合管制。“要想方设法让科普变得更有趣味更形象,让学生对近视有深入理解。同时需要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虚假宣传。还需要通过严谨的措施来评价干预效果,及时调整、改变。”
据悉,本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以“国民视觉健康”为主题,通过现场主旨演讲、嘉宾对话等,聚焦视觉健康,共话近视防控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