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三种类型
目前国内的创新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单纯的思维训练类课程。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如笔者在中山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第二类是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类课程。如广东省揭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创新思维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类课程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系列活动;第三类是创客教育。主要指那些在各种创客空间、创意工场开展的以培养创客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活动。
第一类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重在思维训练的全面性系统性,要求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习惯、了解创新思维原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对完成具体的创新作品一般不做硬性要求,只作为提高目标。因为由于课程时间与条件的限制,要求学生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创新作品并不容易。
第三类创客教育活动,强调将创意变成现实,要求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对思维训练的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并不特别强调,但对完成创新作品与创新实践活动则特别重视。这类创新教育以培养创客为目标,因此有学者称之为“创客的教育”。
第二类创新教育课程介于第一类与第三类之间,强调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具体学科和专业内容的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某个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创新作品、创新任务,学习学科和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造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创客式教育”。
如果说第一类课程为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类活动为创新教育的实践课程,那么第二类课程就是创新教育的桥梁课程。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现实中这三类课程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交融。比如在第一、二类课程中同样鼓励学生“做”作品,在第三类创客活动中也可穿插思维训练内容。
第一类课程可作为通识性课程,对所有的学习者开放;第二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又有较深厚的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同时懂得如何将两者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起来,可先在部分有条件的学科和课程中进行,再逐渐向各学科和课程推广;第三类活动对设备、空间、环境、经费、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和人群中进行。
三类创新教育各有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类思维训练类课程需要避免过多的理论与知识灌输,而应突出思维训练环节,尽可能采用游戏和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第二类课程应注意掌握专业知识与完成创新作品之间的平衡,既不能只传授知识技能而忘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能因为强调创新创意而忽视了知识技能传承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第三类创客教育也应避免过于强调科技而忽视人文,强调“做”而忽视“创”的倾向,避免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如果我们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最外层的大圆是关于创新的知识原理,中间的圆是与创新创造相关的方法技能,最核心的小圆是不可或缺的创新人格与创新意识。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供稿中山大学技术学者 王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