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菁莹:从铁肩担道义到矢志家庭教育

2020-08-22

45岁生日那天,她默默许愿,要从零开始,如果前半生献给了新闻事业,那么后半生就奉献给家庭教育事业。

李菁莹,曾经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女性调查记者。是轰动一时的安徽阜阳“白宫书记”案、湖南邵东冒名顶替上大学案(罗彩霞案)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采访记者。

和许多女性同行不同,她的稿件一向不是以文笔取胜,不追求以情动人。她给人印象最深的报道,都是硬梆梆的调查性报道,以提供独家的内幕新闻、深度报道在竞争中取胜。其突发灾难现场连续报道《封锁与反封锁新闻战》、《为什么会以为胡长清判不了死刑》、《“后母虐童”事件出笼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手册”为何遭封杀》、技校困境调查系列报道等等,采访调查难度大,个人风险责任大,社会反响也大。这些报道都曾经轰动一时,在中国青年报新世纪初新闻报道的那一段狂飙突进时期,显得格外抢眼……

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李菁莹被破格提拔为中国青年报社江西记者站站长,成为当时报社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也因为出色的综合能力,成为中国青年报社史上唯一一名发行部门的女性负责人,担负着全国的报纸发行重任。

2007年,因为家庭原因,她申请从北京调回江西。一个偶然的采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2011年7月,李菁莹带着几个大学生记者团队走近一群特殊的青少年群体,这个人群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厌学、有网瘾、吸毒或者其他问题。他们经常被称为“问题生”、“后进生”或者“差生”。

他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和这些孩子吃喝拉撒生活在一起。发现这些别人眼中的问题孩子,都有着让人痛心的家庭关系。

例如,15岁的女孩阿英,患有歌德斯尔摩情结,简单地说是爱上了害她的男人。她13岁时曾被一黑社会贩毒分子迷奸。事后她竟爱上了施害者,并跟随其生活,为其贩卖毒品、坐吧台、当服务生。她告诉李菁莹,因为渴望爱,她交往过8个男朋友,都三四十岁,她说:我知道他们要我做什么,但总比闷在家里好,爸爸妈妈不爱我,我渴望得到爱,他们对我好,我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

一个月的调研,让李菁莹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所谓的问题孩子,是家庭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以及糟糕的养育环境所造就成的。

这组调查报道《中国“潜力生”生存状况调查》分为上下篇,分别刊登于2011年7月7日、7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教育版的头版头条,很快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也让很多人从此了解和认识了这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

而这组报道也在李菁莹心里埋下了一颗做家庭教育的种子。

此后,李菁莹参与了报社多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和采访报道,在采访调研中,她痛心地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已然成为中国犯罪概率最高的人群之一。

而不断曝出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让李菁莹确信,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心理问题。为此,她撰写了评论文章《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评论被众多主流媒体转载。在文中,她鲜明地提出:对农村父母们精神上的扶贫,比物质上的扶贫更迫在眉睫。

她呼吁,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有了这些,即使寒门也会出贵子,即使父母远在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亲远方汇聚来的爱意;没有这些,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挣再多的钱,孩子也是孤独无助的,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还会重演。

同时,李菁莹还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妈妈,孩子身上呈现的问题,曾经让她焦虑难眠。而她身边,焦虑的父母比比皆是。

她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家长太需要引导和教育了。所有的这些,让李菁莹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了。

2017年2月,她45岁生日之际,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后,她毅然辞去公职,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从零开始、重新出发。

她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工作,用3年不到的时间,通读百余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世界经典书籍,学习研究“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 “儿童技能教养法”等国际流行的父母成长课程。她说,这3年读得书比10年读得书还多!

她的事业心感召了一批心理、教育、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组建了一支以研发为主的团队,并和团队一起潜心研究琢磨习惯养成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结合亲子教育的技巧和智慧,研发出“12+父母成长计划”习惯系列课程。该课程体系已经获得了3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被称为国内首家亲子习惯养成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南昌五中为家庭教育实践基地,三位一体践行家庭教育科学理念。他们做了三件事:一是为教师赋能:对老师分批次地进行了落地、体验式的《父母教练型老师》的培训。李菁莹说,教育家长之前,必须教育好老师。因为在学校,老师是最适合的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的原理和知识,老师们在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指导家长处理好亲子关系方面,将发挥关键性的影响力;培训结果反馈出乎意料的好,开始老师都有些不愿意,但培训结束后,有的老师在反馈表上填下了“震撼”二字!

二是为家长赋能。3年来,李菁莹带领她的团队,为每年的新生家长进行公益讲座,至今已经讲了几十场。因为线下讲座有一定局限性,不能覆盖所有家长,而且很难做到系统化。为破解这个难题,李菁莹设计策划了“双师家长课堂”,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直播间形式,为家长们策划了一整年的课程,真正做到了家长课堂体系化、专业化和实效化。

三是为学生赋能。为孩子们进行公益的心理团体辅导,并用心理技术进行心理危机筛查;启动《梦想特训营》,帮助孩子探索梦想、确认目标,提前进行学业生涯规划。

李菁莹说,时机成熟,她要帮助这些孩子一年养成12个影响未来和一辈子的人格化习惯。课程已经设计好了,只待落地实施了。

虽然家庭教育具有缓发性,但时间能证明一切。如今,“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南昌五中的特色教育和“金字招牌”,很多家长慕名而来。

而做这些事,李菁莹和她的团队都是不计成本付出。因为家庭教育对她而言,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项事业!

李菁莹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所不仅被社会认可,也被政府部门认可的家长学校,把经过实践验证了效果的“12+父母成长计划”推广开来,把他们创新的“家校共育”模式复制给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她还想带着她的团队走进农村,真正帮助到农村家庭,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李菁莹觉得,自己找对了事业!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郑婷、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刘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