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每亩多收入5000元背后,是一批新技术的运用

Image 2020-08-19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八月下旬的午后,济南市商河县瓦西村党支书常延富出现在自家的葡萄园里。叶片浓绿,枝条粗壮的葡萄架子间,一串串着色均匀,外形丰满的葡萄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常延富随手摘下一串,递给科技日报记者。吃一颗,那种甘甜、多汁的味道迅速蔓延到整个口腔。

常延富说,“我们葡萄售价是普通葡萄的5倍以上,大约每斤10元左右,每亩纯收入比普通葡萄至少增加5000元。”这让人满意。

常延富的葡萄园挂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的牌子。这每亩多收入的5千元,与这块牌子有关,也与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果树品牌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勃有关。

李勃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将众多新技术“种”入了这片示范基地。

八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在瓦西村采访时,发现了其与众不同:在这里,葡萄架上方覆盖着一个个类似于蔬菜拱棚的薄膜,但这些“拱棚”四周没有遮挡,似乎为葡萄架撑起的一把“雨伞”。

为葡萄架撑“雨伞”,不得不说,李勃的点子好。从科学的角度,葡萄多数病害是通过雨水传播的。这把“雨伞”被称为避雨棚。有了它,葡萄枝叶便与雨水绝缘,也隔离了病虫害。

这并不是其唯一的好处。有了这把“大雨伞”,冰雹袭击不了、隔绝了春寒侵袭;保花保果、裂果少了;果实上色好了、枝条不旺长了……

一口吃下去,甘之如饴的葡萄让人回味无穷。李勃透露,葡萄甘甜,与其施用的“减肥术”有关。

传统葡萄种植重量轻质,葡萄亩产达到6000斤,极端的甚至超过10000斤,但高产不意味着高效,果实品质差,商品率低成为弊端。

李勃团队通过多年试验,对基地栽培的夏黑、巨玫瑰、阳光玫瑰、黑脆无核等品种都分别确定了最佳经济产量,高档果平均亩产限制在3000斤左右,同时采用标准化花果管理技术,适时疏除多余的幼果,对果穗整形,这样生产出来的葡萄果穗个头不大,但外形美观,着色均匀,香气浓郁,糖度一般为18-20度。

在“撑雨伞”、“减肥术”之外,科技日报记者在基地还有更多发现。

仔细看上去,常延富家的葡萄园,枝条粗壮,叶片浓绿,果实累累。在精细管理之外,李勃说,这里还采用了另一项新技术——限根栽培。

事先,技术人员顺着一行行植株栽植的方向,挖一条定植沟,一般宽80厘米、深60厘米,底部和两边铺上一层农用薄膜或者无纺布,然后填上好土,栽上一棵棵幼苗。这样葡萄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就与周围的土壤隔绝开来,同时限制了根系的下扎。

李勃透露:限根栽培,葡萄根系集中,便于肥水管理和调控,通过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调节树势,促进葡萄果实提早上色、上糖。运用这种栽培模式,还可以减少肥水渗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商河县等轻度盐碱和重度盐碱地区,还具有隔盐的作用,降低了土壤改良成本。

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创新工程果树品牌建设项目,包含着上述一系列新技术的“盐碱地葡萄绿色高效栽培及微咸水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效果显现出来。

看得见的效益是:短短5年时间,原本不产葡萄的瓦西村,种植了200多亩葡萄,“瓦西葡萄”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同时,葡萄避雨栽培技术被列入山东省主推技术,面向全省葡萄产区推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