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贵州百位绣娘作品将登猫晚,优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21-11-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贵州黔东南台江县,这里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不仅脱贫,苗绣也搭着电商平台被更多人熟知。今年,当地百位绣娘的作品,将首次登上猫晚舞台,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这幅展现苗族人风土人情的作品长22米,宽90厘米,是100位绣娘耗时1个月合作完成的,作品不仅多次出现在国内大型艺术博览会上,还曾在卢浮宫的艺术沙龙展中展出。

作品在卢浮宫展出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绣以创意天马行空、色彩搭配强烈闻名,但随着年轻人不断外流,掌握这项技艺的绣娘越来越少。2014年底,开网店经营苗绣手工艺品的非遗手艺人王丹青,为了拓宽稳定的手工艺品来源来到贵州,以计件工资的形式,邀请绣娘们加入到手工刺绣的队伍。

王丹青介绍,经过几年磨合,如今店铺与当地绣娘的合作,已经转变为每月定时定量下订单,月结工资的模式,不仅店铺有了稳定货源,绣娘们也有了稳定持久的收入。

当地绣娘制作网店订单

今年53岁的绣娘梁忠美,此前和丈夫在外地务工,但因身体原因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几年前,梁忠美回乡成为一名绣娘,认识了王丹青,此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网店发来的订单,从绣青龙到绣狮子,再到马车挂、艾虎,自己绣不过来,还拉着附近村寨的绣娘们一起,不仅收入稳定了,参与苗绣制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53岁的绣娘梁忠美

梁忠美说,每个月来自网店的订单都有两三千件,成熟绣娘可以挣四五千元,年纪大些也能接近两千元,“过去打工收入不固定,现在接订单最多时一年的收入有10万多,比打工挣得多多了,这几年还翻盖了两套房。”

梁忠美单手缝制图案

不止梁忠美,如今,王丹青的网店背后,已经覆盖了超过1300位绣娘,30岁以下的绣娘占比将近十分之一。在黔东南,多个县市甚至建立手工村落,参与培训的手艺人突破5000人,带动就业人数近2000人,很多绣娘通过制作苗绣,月增收超过千元。

梁忠美计算订单收入

谈起苗绣即将亮相猫晚,王丹青表示,希望通过猫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这项非遗文化,让苗绣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也带动更多绣娘参与其中。

据了解,今年在猫晚上展示的非遗项目,除了贵州苗绣,还包括阳都草编、木雕、油纸伞技艺等7项非遗手工艺。优酷副总裁、2021猫晚总制片人蔺志强表示,走过7年的猫晚,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国民记忆,不仅要有好看的节目,也要有承载文化的内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我们希望通过猫晚这个舞台,呈现非遗手工艺的匠心,诠释传统文化之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