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菲的世界》:哲学入门经典小说,改变人生的哲学著作

2021-11-01

《苏菲的世界》

作者 :乔斯坦·贾德

本周我们要读的《苏菲的世界》。提起哲学,你会想到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真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课程。翻看厚厚的哲学课本,你会发现,虽然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之后,怎么就完全看不懂了呢?

幸好,《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以解哲学的枯燥乏味,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奇妙有趣的故事,当我们还沉浸在故事里的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领进哲学的世界里。这本书的作者是挪威世界级的作家乔斯坦·贾德,而《苏菲的世界》正是贾德的成名之作,这本书一经出版就畅销全球,一举奠定了贾德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贾德最为擅长的就是用对话的形式讲故事,他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把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哲理融入到小说营造出来的情境当中,让每一位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哲学的迷人魅力。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带你走进哲学的圣殿大门。

你会了解到哲学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怎样的问题。你会惊讶的发现,如果没有哲学的存在,你甚至都不能证明自己是不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或者说,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这个广袤世界当中的一粒微尘,我们又该怎样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虽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永远无法确切的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既然我们已经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这才是哲学的最大意义。

我们先从一个小段子开始。据说,每一个和门卫大爷打过交道的人,都曾经接受过他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门卫才是最懂哲学的人,他想知道的事情,不就是哲学家们最想搞清楚的事情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身上就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哲学家的气质。我们总是想给每一件事找到一个原因或解释。如果你的宝宝有一天突然问你: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完全不用太过紧张,其实你的宝宝此刻就处于哲学家附体的状态,他只不过是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包括他自己都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吗。

对于这个问题,《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儿也非常想搞清楚,这一切都要从那一天苏菲放学回家后,收到一封写着她名字的信开始说起,那封奇怪的信上只有三个字:你是谁。而后还陆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事,每件事都传递给苏菲一些信息或者是知识。后来出现了一位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小小的苏菲在他的指引下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哲学之旅。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迪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这些灿若繁星的名字串起了一个深邃的哲学世界。有句话叫:最聪明的人是那些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当苏菲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就像书中那位哲学导师艾伯特告诉苏菲的那样,我们之所以会犯错,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在书中,哲学导师艾伯特向苏菲讲述了许多哲学故事之后,突然问她:苏菲,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活在某个人写的某一本书当中呢?

听到这个问题,苏菲大吃一惊:艾伯特老师,为什么你会问出这么奇怪的问题呢?艾伯特接着说,你难道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可能性吗?我们现在说的每一句话,我们脑袋里思考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被这本书的作者安排好的,我们只是他笔下虚构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看到这里,你曾经有没有产生过同样的想法?你会不会也是另外一本书里的人物呢?或者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所想的都是被一个作者或者说是一个上帝事先安排好的呢?他此刻是不是正在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并且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举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看看书里一个名叫伯克莱的爱尔兰哲学家说起。伯克莱除了哲学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天主教会的一位大主教。柏克莱认为,在人类的心灵世界之外,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对外界所有的感觉和认知都是全能的上帝让我们感觉到的。

这番话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我们明明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石头是硬的,面包是软的,这难道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伯克莱给出了他的解释,我们虽然可以感觉到面前这块很硬的石头,但我们并没有感觉到石头内部的物质,但怎么能证明这个石头是一个实体呢?这就好比说,当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有时也会梦到自己捡起一块儿很硬的石头,或者吃了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但无论如何,梦里的东西都是虚假的,是从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中生成的,那我们自己会不会也活在另外一个灵魂的梦境当中呢?这就是柏克莱的哲学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灵魂,正是因为它的意志,这个世界才得以形成。这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由于这个灵魂而存在。

考虑到柏克莱的大主教身份,他说的这个灵魂,毫无疑问当然就是上帝。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在哲学导师艾伯特给苏菲讲课的教室里,挂着两幅油画,一幅是这位柏克莱主教的肖像画,而另一部却是苏菲他们所在的这个名叫伯克莱的村庄的风景画。作者正是用这个隐喻暗示着苏菲,也暗示着我们,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就在这个时刻被奇妙地连接在一起了。其实,苏菲和艾伯特都是另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故事中的人物,就好像活在别人的一场梦里。这场梦足够复杂,足够真实,难道我们真的有可能活在上帝的梦里吗?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就在这个时候,哲学家笛卡尔站了出来,这个来自法国巴黎的年轻人,身上没有法国人的浪漫情怀,反而更像一个严谨的英国人。他不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我们上学时学过的解析几何学就是笛卡尔的发明。

笛卡尔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是在真实的世界里,那我们清醒的时候和我们做梦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笛卡尔用了一生时间试图去证明的事情,我们怎么能确定自己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呢?

笛卡尔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试图找到一个坚实的地基,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出发点。这个地基必须能被证明是真实的、可靠的,而不是虚幻的。他思来想去,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绝对真实的,那就是思考这件事情本身。而当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那它就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于是,笛卡尔提出了那句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因为我在思考,所以,在我思考的那一刻,我就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论断是笛卡尔在哲学史上最杰出的贡献。虽然他本人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的观点却为后人将上帝赶出人间创造了理论依据。因此,笛卡尔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被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说了这么多,我们总算明白自己起码不是活在上帝做的一场春秋大梦里面了。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苏菲学习的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思想。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哲学界经历了一段沉寂,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再次迎来蓬勃兴起的哲学思想高潮。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弗洛伊德,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哲学家。

如果你喜欢了解一点儿量子物理的知识的话,你也许会听过一个叫测不准原理的东西,就算你没听过也不要紧,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所谓量子,就是指物体能被分割成的最小的粒子,原子、中子、电子等都叫量子。量子物理学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最终沮丧的发现,到了量子这个层面上,我们就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精确的测量了。如果你测量出一个量子此刻所在的位置,那你就不可能同时测出它的速度。反过来也是一样,你在知道一个量子速度的同时,就不可能知道它此刻所在的位置,而导致这个奇怪结果的原因,正是我们的观测行为本身。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准确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最本源的模样,到底是什么。但早在200多年前,来自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就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的思想当中,会有一些因素决定我们是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观念会受到我们内心中某些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假如你戴上一副墨镜,看看周围的世界,是不是会觉得四周很昏暗?但如果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戴着墨镜的,你是不是就会觉得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昏暗的呢?墨镜限制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透过墨镜看到的世界当然不是真实的世界,假如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有这样一副墨镜的话,那我们通过内心感受到的世界,当然也就不会是真实世界了。

这就是康德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也许可以了解一朵花,一只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听起来是不是很令人沮丧?人身为万物之灵,却无法彻底掌握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规律,所以康德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哲学观点,那就是康德最著名的道德法则,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沉思,就越会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那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所讲的道德法则很简单,要尊重每一个人本身,不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把任何人当成是你的一个手段。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话,那就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哲学导师艾伯特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对苏菲说:我们都是书中人,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是书中虚构的,我们为什么不干脆跑出这本书到书外面的世界去呢?苏菲听了艾伯特的话,大吃一惊:你疯吗?既然我们是书中的人物,又怎么可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呢?艾伯特回答她说:不,孩子,我们可以的,因为即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上帝,他也并不是一个操控着提线木的杂耍师,而我们更不是一个被拉上舞台展览的演员。

接着艾伯特向苏菲讲述了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些思想,在萨特的眼中,去追求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其实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因为我们注定要靠自己去创造这种意义,这就是萨特思想的核心,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萨特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人的存在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要比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到何处去这些问题本身更加重要。不管我们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一旦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就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必须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举个例子,我们不能用人天生都会有一些坏毛病的借口,把自己的一些陋习归因为天生如此;我们也不能用必须去上班赚钱这样的借口,试图逃避自己在家庭当中应该承担的其他责任;我们更不能用必须符合父母和亲戚对自己的期望为借口,草率的与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相亲、结婚、生子,然后度过不幸福的下半生。按照萨特的理论,那样的做法只不过是在逃避自我,进行自我欺骗,我们要做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真实而自由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听完萨特的哲学思想后,书中的苏菲在哲学导师艾伯特的帮助下,真的从书里的世界逃到了书外面的世界。但是,在我们这些开了上帝视角的读者的眼中,苏菲那个所谓的书外面的世界其实仍然是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当中。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在一本书里面被别人阅读着呢?

哲学当然不是包治百病、一吃就灵的万灵丹,但如果我们只顾低头赶路,却从来不抬起头看一眼头顶群星璀璨的天空和人类历史上最顶尖的智慧结晶,那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总结一下今天的这本书,首先,我们知道了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多么广阔,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又是多么有限,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让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接着,我们从笛卡尔那里学到了思考是我们活着的唯一证据。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只有学会思考,乐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在世界上最厚。最后我们还明白,一旦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就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必须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我们要做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真实而自由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其实哲学的本意很简单,就是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并用哲学的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哲学的真谛,热爱与智慧。

本周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与您下一本书再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