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冬奥专题:望岳海陀——张山营镇历史文化随笔之三

2021-10-30

望岳海陀

张山营镇历史文化随笔之三

龙庙祈春雨 乐楼报秋稔

张山营镇是延庆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镇域高山峨峨,流水潺潺,山重水复,风气聚藏。丰厚的自然资源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农业传统和顺时应势的农耕观念。

数千年前,人们就在这里制造原始的石器农具,过着刀耕火种的漫长生活。当定居农业悄然兴起,遂有农人身份者,依照季节时序,锄禾刈麦田间。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人们普遍遵循“农者天下之大本”的理念思想,视农桑耕织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共同恪守顺应自然、守望田土、辛勤劳作的朴素信仰,彼此依偎在林丰草茂的海陀山麓,世代耕耘着妫水河畔的沃壤良田。

数百年前,人们在此悉心经营粮食种植业,将广袤平原开垦为物产丰饶的连片耕地,将天然河道疏导为滋养田亩的灌溉水利,使其地不仅在元代就成为延庆办纳贡赋的农耕要邑,在明代更显现出“牛羊被野嘉禾产,从此迁民少忆乡”的田园画卷(明赵羾《城南书事其五》)。

同时,人们怀揣敬畏天地的共同意识,延续春祈秋报的农事庆典,坚信化身祥瑞的五色神龙能够施展兴云布雨、禳灾降福的神通本领,将内涵深邃的龙王信仰融入仪式古朴的传统祭祀,营造庙宇焚香祷愿,摹画彩绘状写苍生,构建楼台酬报神功。相传在明清时期,龙庙与乐楼(戏楼)几乎遍布于张山营地区的各处村庄营堡,陪伴人们度过日复一日的朝耕暮耘、年复一年的秋收冬藏。在岁月变迁中,这些建筑大多消逝,遗留至今的尚有六座庙宇和三座戏楼,依然寄存着人们对辛苦劳作的长久回忆,守护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对龙的信仰古已有之,从图腾崇拜,到奉龙为神,皆与古代的农耕需求和意识形态相关。在百姓苦于干旱、水患,又无力排解时,只能寄希望于神灵救赎,而龙王是最为大众所接受的神祇,仅从张山营地区龙王庙的营造数量和延续至今的祭祀习俗上就能窥见一二。

图| 黄龙

图| 青龙

图| 黑龙

图| 白龙

图| 红龙

据《新唐书》记载,唐代有祭五龙之制,到了宋代,尊崇道教的徽宗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此后,龙王开始以人的形神面目出现在大众视野,现存壁画中龙王形象多为头戴发冠,身着宽袍大袖服装的中年人。五龙分别是黄龙、青龙、黑龙、白龙、红龙,体现出传统的五行观念,在延庆民间常有供奉,有代表性的包括张山营的黑龙河、永宁的黄龙潭与青龙潭、大庄科的白龙潭、井庄的红龙潭等以五龙命名的水系,可谓五龙汇聚。

图 | 西五里营村龙王庙壁画

龙王庙壁画体系庞大,内涵丰富。庙宇后墙绘有参与降雨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诸神像,而东山墙的龙王行雨图和西山墙的雨毕回宫图则是龙王庙壁画的固定模式。从天上的神仙世界到地上的人间世界,形象的记录了“降雨”这件事。

图 | 龙王行雨图

图 | 雨毕回宫图

降雨是项庞大的集体劳动,各个工种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行雨的主神当然是龙母和五位龙王、雨师等,龙母接收到传旨官颁发的玉帝降雨指令后,在水晶宫前送五龙前去布雨,雨师与五龙共同完成降雨工作。

图| 各村龙王庙中雷公与电母形象

辅助神灵主要由风伯、云师、雷公、电母组成,协同主神营造良好降雨氛围。

质量监督部门由判官、四值功曹(年值、月值、日值、时值)、四目神等神灵负责,四目神手持木工尺,负责计量监督雨量和范围。判官代表玉帝监督整个行雨过程,并被赋予惩奸除恶的职能,也是百姓向往公平正义社会的一种体现。

雨后彩虹由出虹童子负责,只见他手持宝瓶,彩虹自瓶中喷礴而出。至此,降雨小组完成布雨任务后开始返回水晶宫。

那么人间世界在龙王行雨时又是怎样光景呢?

壁画中乡绅和官员侍立于乐队附近,躬身作揖,表达对诸神的敬意(中羊坊村龙王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