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传统金工的经典八式

2021-10-28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人人都爱的黄金,到了工匠手里,就从货币变成了奇迹。

金,自古以来就是富与贵的象征。史书中甚至屡屡提到西汉“多金”,从海昏侯200余斤的最高记录就可窥一斑。

汉朝通行的金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黄金,二等白金,三等赤金,唯有一等才是我们所熟知的华光璀璨的金。金伴随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走到今天,仍有不少拥趸,它既是一种相对稳定可通行各国的特殊通货,还是首饰中不可忽略的一抹灿色。

西汉初 马蹄金 南京博物院藏

在古老的中国,匠人们用一双巧手把金变成了手中工艺品的原材料,留下了精美绝伦的八大金工工艺,分别是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和累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传统八大金工艺,看看八仙过海,显何神通。

鎏 金

鎏金工艺,近代也称“火镀金”,是最为常见的金工艺之一。这一工艺是将金熔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汞剂。然后把这种金汞剂涂在金属器物的表面,再加热使水银蒸发,金泥中剩下的金就附着于器表之上了。

从发掘器物可知,鎏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时已经成为金工必备技能,名为“金涂”,《汉书》中便有记载说宫殿的髹漆使用了鎏金技法。

西汉 鎏金对兽形铜饰 河北博物馆藏

不过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早则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这金汞剂是辅助修丹所用。鎏金真正作为一种技法被记载,则是在《本草纲目》中引用的梁代陶弘景的话:“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唐时仍有金涂之名,但也另有名称为【镀金】,其位居《唐六典》的十四种金工之一,《唐摭言·矛盾》还直接点破:"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这一说法实则是后代才有的。

唐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在器物中应用颇广,各种金属器具皆靠鎏金降低成本,同时亦能拥有和黄金一般的煌煌之光。亦可结合碑刻、建筑等,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正是鎏金所作。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即“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又叫细金工艺,它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传统手工技艺,其贵重难比,主要用于制作皇家需要的器物。

花丝即以金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制成细丝,细金工艺的名称正源于此。镶嵌则是用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把金薄片捶打成型,做成托和爪子型的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这一技法源于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和、唐代的金银平脱,在明代达到巅峰阶段,清代更是走向了专业化生产,明清两代的花丝镶嵌金器极尽奇巧细致,佳作多不胜数。

现今存留于世的最著名的花丝镶嵌制品,非明代万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属。这顶金冠是由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而成,其上又加各种金饰,其薄如轻纱,整个金冠仅重826克,一个接头也无,精妙绝伦,令人叫绝。

明 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明定陵出土

花丝镶嵌这一技法的应用范围甚广,从盒、瓶、花插等实用器,到专用于陈设欣赏的各式摆件,再到日常穿戴所用饰件,都能看到匠人花丝镶嵌工艺的精妙奇巧。

锤 鍱

锤鍱(yè),锤,是锤打、锻打;鍱,是将金属捶打成薄片。这种技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模型内用锤敲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的技法。

这种技法利用了黄金极好的延展性,即在外力作用下能被碾压成薄片或延伸成细丝却不断裂的特点。一般来说,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经过锤鍱制成的。

西汉 杏形金饰片南越王墓出土

锤鍱是古代西方常用的一种金属加工技法,在我国或早至商周时期,不过真正的发展还是在西汉以后,尤其是在金银器的黄金年代——唐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如今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屡屡见到锤鍱技术的身影。

金 银 错

金银错亦称错金银,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但春秋时才兴盛起来,战国两汉时期更是大量出现,这一技法应用于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等,通常仅作装饰。

“错”这一字何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错”是“金涂”,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错,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

西汉 错金银十八面骰子 观复博物馆藏

这一工艺实际上就是先在铜器表面预做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等,通常是在母范上预刻,然后在铸成后再进一步錾刻浅槽,这一步又被称为刻镂或搂金。

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用错石打磨使器表更为光亮,使嵌合更为自然平滑。然后器表就会呈现金银和铜的两种光泽,通过映衬来展现各种色彩的图案与铭文。

银错金寿字火碗 故宫博物院藏

掐 丝

掐丝这种技法是我们常听到的,它常和“珐琅”一词相连,铜胎掐丝珐琅即先用铜丝做线条在铜胎上捏出各种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其内的一种技法。

单独的掐丝工艺亦差不多,不过使用的是各种金属细丝,这种金属细丝极为柔软,既薄又细,还富有韧性。工匠用镊子按照墨样花纹的曲屈转折掐成图案,再用白芨或浆糊等粘焊在器物上,就叫掐丝。这种工艺的运用范围很广,除了我们熟悉的铜器之外,还可以在宝石、金银器具上运用。

东汉 掐丝镶嵌金羊群 定州博物馆藏

掐丝技术起源于古波斯(今伊朗),因起源较早,五、六世纪时已比较成熟。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地,辽时已经传入中国。

不过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明代景泰年间,因多采用蓝色基调而称之为景泰蓝,亦有有浅绿、深绿、白等等色调。

明中期 景泰款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故宫博物院藏

炸 珠

炸珠这一技法颇为有趣,技法也颇多,粗分共四种,分别是滴水法、炭灰法和吹珠法。

滴水法是把滚烫的黄金溶液滴到温水中,溶液因为降温而逐渐凝固,就形成了金珠,不过这样做出来的金珠大小随意,形状也多呈水滴状。

炭灰法还可细分成三种,分别是将熔化的黄金滴到炭灰里;又或是把天然的金砂加热然后放在盛满炭灰的锅内;再或是把金子先打造成薄片,切碎,再放在炭灰中加热,加热的同时要旋转器皿,冷凝的金珠就会在翻滚下变成圆形,也就能得到“金粟”。

吹珠法则是将金银制成细丝,把一端烧热熔化然后吹落,或者不吹落直接附着在金银细丝上留作他用,这一技法主要盛行于唐朝。

把得到的金粟密布于金属胚上烧焊接合,就能成为器表的一种装饰纹理,这种纹理被称为“联珠纹”或“鱼卵纹”,其浑圆立体,饱满生动。

东汉 掐丝镶嵌金辟邪 定州博物馆藏

烧焊接合金粟这一步十分考验工匠对温度的把握,稍有不慎金粟便会化为溶液,甚至使金器本身出现橘皮纹理。

这一技艺不独中国所有,联珠纹正是萨珊波斯文化(今伊朗)的代表纹样,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也已经广泛使用了这一工艺,还传承至今,使其成为珠宝上的点缀。

錾 花

錾花是一种“隔山打牛”的技法,工匠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子,錾子则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简单的或仅为线条,复杂的甚至能以此作画来装饰器物。

这种工艺独特在它能不加任何材料,也不做温度变化,更不做重量增减,就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变幻的立体效果。

北宋 錾花金棺 定州博物馆藏

这一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唐时已成特色,至今仍被沿用。

累 丝

累丝又名“花作”或“花纹”,是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也是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

这一技法与花丝相似,即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累丝通常可在细部看到相同组织的金丝。

清 金累丝镶珠石香囊 故宫博物院藏

累丝一道,立体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就成就了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最为精妙者甚至能以此技法做成凤凰、宝塔。

清 金累丝嵌珠宝塔 故宫博物院藏

《红楼梦》七十三回的题目“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迎春丢失的累金凤正是一个攒珠累丝金凤,府中仅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位小姐拥有这个金凤,可见其贵重。

明 立凤金簪 江西南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其实古人对金的运用远远不止这八种,我们所熟悉的还有在器表贴金箔的贴金、捶打金箔或金丝附着于器表网格细线中的鋄(jiǎn)金,用金粉调和涂料装饰器表或撰写经文的泥金,更甚至于 唐六典 中提及的销金、拍金、织金、砑金、披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嵌金、裹金等等。

但无论是简还是繁,是小还是大,多不胜数的金工工艺使我们看到了金这一种金属的无限可能,基于此的加法更使我们看到了金属器具的无限可能——亭台楼阁,龙凤瑞象,皆披上金光。

明 楼阁金簪 江西南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以金属,成惟妙万物;山河万象,目遇之而成,手作之而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