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分获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21-10-19

10月18日,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获得2021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获2021年第三届海外华人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

三位获奖者德高望重、著述等身,他们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惟一在答奖中表示,在与中国学者合作的过程中,他充分领略了他们对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贡献,正是他们的贡献大大扩展了这一主题的研究。东西方学者均从这些贡献中获益匪浅。

周锡瑞将自己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归功于1979年后中美两国恢复学术交流,“开放的大门使我得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展实地调查,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并得到他们的指教。”

作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周锡瑞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生,他们以不同的视角来探索和辩论中国历史的真相。

“现代交通、媒体、教育、城市化、国际交流和政治文化的快速变化,使今天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完全不同。由于这些变化,在今日中国长大的学生或许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并非具有绝对的内在的优势。来自中国以外的学者,即使他们来自非常不同的传统,也有可能对理解中国历史能做出贡献。”周锡瑞说道。

叶嘉莹则回顾了自己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时刻,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自己拥有的东方根柢,并在恰当的时间前往西方,汲取了西方的理论。

“我们的时代正面临着种种变化,传统的文学批评也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拓展,才能够千古长新。”在叶嘉莹看来,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我们自不应该完全用西方的文论,但是如果把西方的新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小词有非常丰富而微妙的作用和内容。

据悉,此次评奖经过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评选委员会78位专家的推荐和投票。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创设于2010年,旨在推动海外中国学的发展,致敬为中国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弘扬世界中国学优异成果,促进海内外中国研究的交流,是当下国际中国研究的最高奖项。傅高义、饶宗颐、谭中等多位知名学者曾获此殊荣。

2021年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

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

2021年第三届海外华人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鲁惟一

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

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

鲁惟一生于1922年11月2日,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了数十部专著、论文,及其他出版物。鲁惟一于1922年11月2日出生在英国牛津的一个卓越的盎格鲁-犹太裔家族。鲁惟一的曾祖父路易·罗意威(1809-1888年)是来自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地区的一位东方学和神学教授,后移居英国,并成为英国著名犹太裔商人、金融家、慈善家摩西·蒙蒂菲奥里的私人秘书。鲁惟一的父亲赫尔伯特·罗意威是一位闪米特语教授,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他的母亲艾瑟尔·维多利亚·海姆森是英国官员、历史学家阿尔伯特·海姆森的妹妹。他的哥哥拉斐尔·罗意威(1919-2011年)与其父志业相同,也研习闪米特语,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希伯来语和犹太学教授。鲁惟一的妻子卡门·布莱克是一位日本语学者。鲁惟一中学时就读于剑桥的德佩斯学校,后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鲁惟一被分配到在奥斯瓦尔德·塔克海军上尉开办的贝德福德日本语密训学校学习日语。他于1942年2月起成为第一期学员,课程为期五个月,结束后又接受了一系列密码学培训。鲁惟一在学成后被派往布莱切利公园,在海军部工作至战争结束。他在业余时间还学习了中文。1947年,鲁惟一曾在北京生活了六个月,在此期间他对古汉语和中国历史发生了兴趣。回国后,他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并于1951年获汉语一级荣誉学士学位。1956年,他离开政府机构,在伦敦大学担任远东历史讲师。1963年,鲁惟一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随后他开始在剑桥大学任教直至1990年退休,任职期间他一直专注于在学术和研究。他是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

周锡瑞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

周锡瑞教授生于194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学习中国历史,于1964年获文科学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列文森和魏斐德,于1971年获博士学位。他毕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运动史,出版了有关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和叶氏家族等多部广受好评的著作,且都已被译成中文。其中中文版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和《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由已故的章开沅教授慨然作序。《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曾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和亚洲研究协会的列文森奖。30年来,周锡瑞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革命在陕甘宁地区的起源。相关研究著作《意外的圣地:西北地区的中国革命》已于香港付梓,英文版Accidental Holy L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Northwest China,将于明年出版。他另有关于中国本土精英、中国城市转型、二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文化大革命”、比较视角下从帝国到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以及1943年的中国等多本编著。周锡瑞教授先后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长达40年后,于2012年退休,现居加州伯克利。退休后,他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国高校教授现代中国课程。

叶嘉莹

叶嘉莹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女,1924年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专任教授,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自1966年开始,叶嘉莹先后曾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自1979年始,叶嘉莹每年回中国教书,曾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所国内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至今已有40年之久。2016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设“迦陵基金”,已完成前期捐款近3600万元人民币,志在全球推广中华诗教。李克强、温家宝、李岚清、孙春兰、马凯、刘延东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接见或致信、批示,充分肯定其多年来在弘扬中华诗教、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誉为“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曾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博士,中华诗词学会终身成就奖、“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外国专家”、2018年度“最美教师”、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等荣誉称号。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叶嘉莹作品集》等数十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