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评|这些亮点你发现了吗?——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点评(3)

2021-10-19

《母亲》:聚焦传奇母亲 追踪革命初心

李春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武汉京剧院创作的京剧《母亲》以中国现代女权运动、女子教育的先驱葛健豪为原型,以其“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毛泽东语)的传奇经历,展现中华民族从封建到现代转型时期的独特生命风范。剧作选择了她不同凡响的生命履历片段——休夫、考学、留学、革命、办学等,连缀成身为“母亲”的葛健豪对人生的自主选择,对蔡和森、向警予等子女辈的力量支撑,对中国早期革命的参与和付出,将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和时代潮流呈现出来,用典型的形象和场面塑造出中国现代革命文化中的“母亲”形象。剧作对葛健豪艺术形象的聚焦,印证了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的名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母亲”即成为一个象征,检验着人性的起点与终极,也检验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检验着人文的本位与理想。这成为武汉京剧院献礼建党百年,追踪革命初心的重要艺术实践。

该剧主题鲜明、独具匠心,始终聚焦特定社会背景下主人公的人生抉择与情感抒发,在使用京剧传统表演程式与唱腔音乐时,发挥主演刘子微的艺术优长,完成大段的表演唱做。同时,以开放的创作态度,吸收了歌剧、舞剧、话剧的表达方式,结合舞台投影的渲染,用贴近当下的观赏效果和恢弘气势,给观众带来全新和震撼的视听感受。剧中对于“小脚跳绳”“巴黎游行”“收殓亲人”“母亲别子”等段落的演绎,既突出京剧技法表现,也契合人物心理开掘,让母亲形象具有了很强的现代感。该剧在京剧舞台表现力的创新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剧作文本更多来自人物原型的写实呈现,对于心理、情感逻辑的挖掘还应加强。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从“借扇”中赏京剧表演大魅力

张之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猴戏盛景不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猴戏的确是京剧艺术中的瑰宝。由广西戏剧院演出的京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叠加了猴戏和武戏的精彩,将京剧的技艺、行当、音乐、唱腔、脸谱、服饰的魅力综合呈现出来,表现特别亮眼,十分吸引观众。

该剧以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把子戏开场,夺人眼球,又以“借扇”的行动结构起全剧,孙悟空与铁扇公主“一借”“二借”“三借”的不同表现形式更是该戏的最大看点。“第一借”,二人的刀与棒开打;“第二借”,孙悟空以杂耍形式表现他在铁扇公主肚中的折腾;“第三借”,孙悟空假扮牛魔王。一场划拳的醉态谐趣表演,将京剧行当艺术的魅力最大化发挥,充分展现了京剧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结合。而最后牛魔王阵营与孙悟空阵营以多对少的开打将全剧引向高潮。这是一部充分尊重京剧观赏性、技艺性、闹热性等“俗趣”的高水平京剧作品。

《战士》:礼赞英雄的时代之歌

张正贵(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京剧《战士》以主人公胡兆福“革命不是一次冲锋,战士一辈子都要战斗”的信念贯穿其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一生,通过写这“一个人”的战斗牵连出一批与主人公一样平凡的战士、普通的党员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国家史、民族奋斗史上的戮力作为。这一批群像既是时代的注脚,更是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历程与辉煌成就的细节与剖面。这部剧有戏、有情、有技、有创新,剧中洋溢的战友情、夫妻情、父女情、医患情,俱都统摄在浓浓的家国情怀中,张扬出军人永不下战场、永远是战士的强烈英雄气概。

这部戏以时空的交替,叙事的闪回,心理的投射,以及平行与交叉蒙太奇交替使用的戏剧结构形式,给舞台的呈现带来多维生发的空间,增大了戏的容量。可以见出编导间的默契配合,使歌舞化和戏曲化、现实题材的写实和剧种本体的写意要求相协调。饰演胡兆福的演员田磊充分运用京剧的四功五法,以文武老生的扎实功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饰演了跨度极大的三个年龄段的人物,特别是胡兆福等三人下山的大段唱做并重、文武并举的京剧化段落,堪称全剧的华彩,成功塑造了一位时代英雄。

《文明太后》:文明背后善与恶的抒写

赵建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编审)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说,历史上很多“恶”的力量虽然在道德上不尽合理,但却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这种文明背后善与恶的交互渗透和斗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成为很多以社会改革为题材的史剧创作的典型标配。

京剧《文明太后》也同样触及到了这个复杂的历史悖论。在太后和皇帝的母子较量中,主创不但赋予了“改革派”冯雁“均田”的进步性,也没有完全舍弃“保守派”拓跋弘坚持“禁田”的某些合理性。其实无论“改革”还是“保守”,这都是后人对历史的超然抒写,当史剧创作者把这些抽象的历史标签具体化为真切可感的戏剧行动时,势必要挖掘出文明进程中每一步都必然要面临的善恶交锋,赋予各自的行动一定的伦理正当性。剧中冯雁决定再度摄政时对京兆王的威逼利诱,以及冯雁最后和拓跋弘生死诀别时的深情吟唱,都能看出创作者试图超越“改革”和“保守”等历史标签后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真实描摹。这应该是此剧最大的一个亮点。

可惜的是,此剧主创对戏剧行动和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挖掘并未贯穿到底,很多时候还是囿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进步”和“后退”之划分,导致很多本应对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抉择进行细致描摹的地方却一闪而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物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挂云山》:以多元音乐设计助力平民英雄的塑造

赵倩(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由石家庄市京剧团创排的新编现代京剧《挂云山》,以抗战时期河北井陉“挂云山六壮士”之一吕秀兰从童养媳成长为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救助伤员”“立志参军”“发动群众”“乔装锄奸”等情节,书写了平民英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及其与时代的互动,讴歌了这位抗日英雄的崇高形象及其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抗战胜利的浴血斗争中的核心地位。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该剧从生活、救人、抗日等多个角度为吕秀兰设计的唱腔,以其或细腻、或激扬的风格,通过演员较全面的演唱,把吕秀兰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高度表达得真切感人。在“锄奸”一场,栓柱因一时着急而险些把“锄奸计”说漏嘴,此时秀兰和栓柱的二重唱设计,值得肯定,很好地表现了两位人物的心理活动:栓柱惊慌失措、后悔莫及,秀兰暗自想办法化解危机。

在伴奏音乐上,该剧使用了京剧文武场与西洋交响乐队合作的伴奏形式,音乐层次丰富、音色饱满,各声部音色、音量配置也较为合理与均衡。如开场便用了几小节单簧管独奏,旋律悠长、深情婉转,直击观众心灵,随后大乐队进入,音乐轻柔、悠扬,充满希望,也为全剧的音乐风格定下了基调。此外,场景音乐在人物形象塑造、剧情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沃冰花》:讴歌抗联精神

智联忠(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创作研究室主任)

“冰凌花,冰凌花,白山黑水把根扎,茎弱花柔有筋骨,破雪报春暖天涯”。这首主题歌响彻由黑龙江省京剧院创排的京剧《血沃冰花》的始终。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讲述东北抗联女战士李小凤(李敏)和战友们在日寇重围下,在风雪交加、武器匮乏的恶劣环境中,面临着叛徒的出卖、队友的牺牲、战友思想的动摇与彷徨,机智勇敢、甘于奉献、不畏牺牲,团结和巩固抗联部队,展现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该剧采取倒叙和插叙结构,从老年李敏带领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重走抗联路开始,在李敏对那段烽火连天、慷慨悲壮的岁月的回忆中,展开夹叙夹议的陈述与互动。全剧情感真挚,京剧特色浓郁,文武并重,激情昂扬。唱腔表演也很精彩,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轮唱,且行当丰富、流派纷呈,既具有刚强的革命情愫,又不乏柔软细腻的情感表达。不过,英子杀父仇人是兰香父亲,兰香即将生产、产后离世,马师长情绪消沉欲解散队伍等事件的叙述上还可以“减头绪”“密针线”,既要突出李小凤戏剧行动的主动性,也应更合理合情地展开情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