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液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展”展出,看艺术家如何诠释“液态”?

2021-10-19

把硬币捏在手里,坚硬的硬币竟然渐渐熔化……这是艺术家沈烈毅装置艺术作品《舍》。10月16日起,包括《舍》在内,出自20位知名艺术家之手的58件(组)作品,在临港当代美术馆推出的大型群展“液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展”上展出。

本次展览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担任策展人,临港当代美术馆张雯担任助理策展人。展览由上海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宸资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临港当代美术馆承办,将展至12月19日。

对“液态”进行独特阐释

展览邀请了艺术家方凯、冯且、石至莹、史怡然、刘建华、朱玺、杨牧石、沈烈毅、林清、林森、庞海龙、赵舒燕、夏存、秦修平、徐跋骋、徐增英、曾臻、漆澜、薛超和Nici Jost(瑞士),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多种手段,以他们各自擅长的媒介和艺术语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方法、思维以及形象,对“液态”这个主题进行了多元化、立体性的阐释。

展览中,有些艺术家用形象直观的视觉语言,让观众第一时间体验“液态”带来的视觉和感观刺激;也有艺术家借助虚拟世界的观看视角来思考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并进行艺术表达。

“液态最大的特征就是流动性、可变性和非固定化。”傅军解释:“流动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流动本身具有鲜活的特质,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但同时它也带给人不确定性和无常性的感受。所以,如果我们用液态所具有的特质来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这种转变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精神动荡。”

此次展出的作品,呈现的不仅是液体的状态变化,还有不少看似与液体无关,但同样充满流动、变化状态的事物。

当代艺术回应时代关切和地域特性

临港当代美术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已为临港新片区呈现了近五十场展览和超百场公共教育,努力为临港新片区打造“世界海岸,未来之城”的大文化品牌添砖加瓦。傅军策展的“上海当代艺术展”,也在这里迎来第四届。

“‘液态’是对临港这样一个新兴的、正在形塑过程中的海滨新城的形象比喻,也是对不断建构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体悟。”傅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艺术家Nici Jost的系列作品围绕粉色研究而展开的。她的作品作为展览分展在临港新片区滴水·湖光公益文化空间内展览。

探讨“在地性”,寻找公共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

本次展览主题“液态”基于临港新片区的地域特质和发展现状提出,其中两件参展作品更是应这次展览之邀而展开的具有在地性特征的针对性创作。

10月17日,“液态——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实践”学术研讨会也在临港当代美术馆举行。

艺术家沈烈毅分享了数件他曾参与的公共艺术进社区案例。他指出,一方面,公共艺术能够提高公众审美、增强社区活力、连接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当理论付诸实践,诗意的构想投射进现实场景,面对审美距离的拉近和科技对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地创作有时不可避免是需要“妥协”。“艺术落地在社区会遇到的矛盾、如何寻找公共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需要思考。”

艺术家庞海龙认为,公共艺术不同于美术馆内展览的艺术品,“它们既可以创造艺术与生活的连贯性,赋能生活;也能介入日常,让观众走入作品内部,抹平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还能回应空间,延伸环境,将生活艺术化,形成新的语境。”

在艺术家史怡然看来,基于田野调查而勾画出的“乌托邦”,并不等同于在地创作,“想要避免在凝视中将地域本身客体化,就需要抛弃精英化的视角,切切实实生活在当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