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青联人|周林平:满怀“瓷”心,青春追梦

2021-10-18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 梁伟

编辑 | 华南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已有一万多年历史,源远流长。

一千多年前,宋真宗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这个青石铺路、小桥流水、雾霭青山、窑火炊烟的江南小镇;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依旧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

在这片流淌着“瓷文化”的土地上,有着世界上最好的陶瓷匠人,无数人满怀“瓷心”,薪火相传,历久不息。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现代高温色釉陶瓷研究所所长周林平就是其中一员。他说,“陶瓷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不是单一的‘陶瓷’,而是个人审美方式的物化。我愿意做瓷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我想让那些还不知道自己喜欢陶瓷艺术的人‘遇见’陶瓷,并把陶瓷以及背后的陶瓷文化融入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当中”。

“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幸福”

周林平不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甚至在2000年前都没有去过景德镇,但和陶瓷的“邂逅”却很早。

1980年代,周林平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家里堆着很多盘子、碗、杯子……当然,这些都是陶瓷的,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花纹,“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觉得好看”。这是他对瓷器的最初印象。

“我父亲是卖瓷器的,那时候把所有瓷器全部运上船,他就到全国各地兜售。可能这一行程就得好几个月,特别辛苦,那一船瓷器就是我们家最大的经济来源。所以每次父亲远行,都希望停靠沿岸的人们能够喜欢那些款式的盘子、杯子。”周林平说。

或许,儿时周林平完全没有想到,数年之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做起了瓷器生意,只不过,他不是坐船,而是坐着飞机将中国瓷器卖到海外。

2002年,周林平读大学,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周林平总想尽快步入社会,挑起家庭重担。思考许久,他选择创业,目光最终定格在瓷器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典的“三驾马车”之一,陶瓷拥有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不朽魅力,一如其千年不褪色的品质,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众多粉丝,即便文化不同、习俗不同、经历不同,但随处可见陶瓷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20岁的周林平相当有魄力,从未走出过江西,还在读书的他自己办了护照,借债与朋友合伙凑几万块钱买了一批瓷器,就坐上了飞往马来西亚的飞机。

上飞机之前,周林平就做了最坏的打算,借了那么多钱,倘若血本无归,回来就找公司打工,给人做房屋设计,慢慢还债。到了马来西亚,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当地人特别喜欢中国瓷器,“怎么会有这么精美的花瓶”“我太喜欢这个杯子上的图案了”“这个碗到底是收藏的还是用来吃饭的”……在周林平看来,国内司空见惯的瓷器,却让当地人爱不释手,有的人一车一车地买。仅仅一个月,他就将带去的200多件瓷器兜售一空,再一核算,净利润三万多元人民币。这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周林平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他甚至不敢闭眼,害怕自己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这是一场梦。

有了第一次成功,周林平又带着景德镇瓷器去了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地,虽然很辛苦,吃住也不习惯,但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周林平说:“中国瓷器之所以能够在国外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瓷器是日常生活、商业和艺术的交集点,它一身三角,同时是实用品、商品和艺术收藏品。”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周林平会在这条瓷器海外销售之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他却来了个紧急刹车。究其原因,在与瓷器的接触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陶瓷,这种喜欢是内心深处的,他想给喜欢陶瓷的外国人最好的中国陶瓷,甚至是自己做出来的作品。他不希望再去推销千篇一律的盘子、碗和花瓶,他说自己有了新的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幸福的。

做中国的“青蛙王子”

2004年,周林平有了新的开始。因为之前的经历,在陶瓷圈子里,他有很多朋友,这些人在他的陶瓷路上,都给了他或大或小的帮助。但他知道,所有的技术,还是得靠自己一点一滴磨炼,他跟着拉坯师傅学习技艺。那段时间里,他起早贪黑,最早来到作坊烧水,各位师傅来的时候,送上一杯热茶,然后开始一次次地拉,遇到问题,就向师傅请教,然后接着练习,永远是作坊里最后走的那一个人。终于,他跟着师傅学得一手拉坯的好本领,对利坯、蘸釉等各种陶瓷工序也非常熟悉。

周林平作品《荷塘琴韵》

周林平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位老艺人做雕塑,看到一堆泥在他手上变幻出各种造型生动的小动物,一下子就被他吸引,并点燃了我艺术创作的激情。”

就这样,他找到一位陶瓷雕塑的艺术家拜师学艺,和当时拉坯学徒一样,周林平在陶瓷雕塑学徒中的几年依然刻苦,师兄弟们还在睡梦中时,他便来到师傅的工作室学习,师兄弟都回到住处时,他仍在工作室内实践。因而,在他学徒的第三个年头,师傅把他叫到跟前:“我的本事,你都学会了,唯一欠缺的是火候。你回到父母身边要不断地练习,并要走出跟师傅不一样的路子,才有发展。”

师傅的话一直在周林平耳边回响,怎么才能做到不一样?所谓术业有专攻,他想到的就是创作同类型的系列作品,最终,周林平决定做“青蛙”。他是抚州人,在抚州历史上,流传着王安石“呱呱叫”的民间传说,直到今天,只要一说起抚州人,有的人就会脱口冒出一句“蛤蟆头”。

为了做出最生动的作品,周林平买回来很多青蛙和蛤蟆,盯着它们看,一看就是几个钟头。它们安静的时候是什么样?有纷争的时候是什么样?休息的时候是什么样?叫的时候是什么样?观察它们的一点一滴,每一个神态、每一个表情、每一次跳跃……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周围的朋友都说他走火入魔,但周林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当他做青蛙塑形的时候,形神俱佳,大家都期待成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周林平对工艺把握不到位,烧窑时作品直接烧爆,不仅青蛙没有烧制出来,窑炉内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被损毁,周林平还要赔偿别人的损失。不服输的他接着捏,接着烧,结果又接连爆了好多次,他发现可能跟作品是实心有关,于是他开始捏空心的,结果还是爆。当时甚至有艺术家直接告诉窑主,“不要把我的作品和那个捏蛤蟆的一起烧”。慢慢地,周林平发现可能和水分有关,终于,青蛙被完整地“烧”出来。

“看到作品的那一刻,是灰色的,我的心也灰了”。周林平说,他开始四处拜访专家,一点一滴寻求解决办法。是不是烧制的位置问题、里面是不是含有铁元素,怎么能控制釉的流动性……为了解决这么多难题,倔强的他在樊家井附近租了一间月租200元的房子,一头扎进研究高温颜色釉的工作中。经过反复实验,求教各方人士,周林平最终获得成功。他首创的高温颜色釉青蛙,采用圆雕工艺,通过自然天成的窑变肌理,赋予灵动的青蛙自然的色调,作品一经问世,即轰动市场。

2005年,周林平在景德镇陶瓷大世界开了第一个门店,里面的作品无一例外,全是青蛙系列的创作,他也被人戏称为“青蛙王子”。周林平说:“做什么事要敢想,用心去做,一定会成功!”

这些年来,周林平创作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作品《新四美》在中国杭州大师展上获“百花奖”金奖;作品《新罗汉》获“上海艺术节大师精品展”金奖;作品《荷塘情趣》获中国工艺最高奖“百花奖”金奖……周林平说:“在当今氛围下,陶瓷艺术可以有多元化的视觉呈现。它不再局限于传统陶瓷的工艺范畴,而是可以结合架上绘画、雕塑、装置等审美特征,真正独立成一门真正的艺术。”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陶瓷”

时至今日,周林平的生活还是和陶瓷息息相关,他开办了“顶呱呱”品牌工作室。里面有很多年轻人,他手把手教授他们陶瓷工艺。每周一,天还未亮,他就会出现在景德镇的“鬼市”,看看各路民间陶瓷爱好者出售的“藏品”。这些年,无论冬夏,在他的陶忆陶瓷厂里,总能看到他与核心团队共同探讨,一起提高陶瓷创作水平……

周林平(中)指导徒弟

近年来,环保风暴已经在陶瓷行业盘旋许久,且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可以说,因为“高污染”这顶帽子,陶瓷行业成为这场“风暴”下的“重灾区”,很多产区的陶瓷企业因为环保整治而被迫停产。这令不少陶瓷企业惶惶不可终日,但周林平却成为“环保风暴”的拥护者。2015年,周林平牵头景德镇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他表示:“环保工作,势在必行!”大家选举,他全票当选首届会长,至今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展各式活动100余次。从“爱我瓷都从我开始”“保护母亲河爱我昌江行”“双创双修我们在行动”“亲亲家园”到“环保小卫士”“环保知识进校园”“环保知识进企业”……所有活动他都不缺席。

一路走来,周林平获得很多人帮助,现在他也默默地帮助很多困境中的人。他喜欢景德镇,热爱瓷器,眷恋这片土地,会和每一位外地人讲景德镇的好。他沉迷于景德镇用窑砖堆砌的房屋,景德镇的陶瓷传统文化、故事和技艺。所到之处,他一直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者。2020年,周林平获得“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

周林平说:“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无可比拟,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我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手工业制造史璀璨的明珠。到今天,我国对外交流、国礼中,瓷器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瓷器是我国传播文明的使者,我也愿意做陶瓷文化的传播者。”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1年第15-16期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