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八音”绕梁不绝于耳 台山广东音乐越“演”越“年轻”

2021-10-16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马勇 彭纪宁

通讯员 江宣 梁园园 谭耀广

台山华人遍布天下,丝竹之音不绝于耳。作为广东音乐主要载体“八音班”的发源地,江门台山市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八音班”。离开故乡出洋闯荡的台山人,更将“八音班”带向全世界。如今,在“国字号”传承人的努力下,历经300多年发展的“八音班”生命力依然旺盛,也让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台山广东音乐人才辈出。

源起“八音”融合西乐

说起广东音乐,人们总会想起《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等名曲。但很少人知道,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是位于南海之滨的台山市。诞生于台山市的“八音班”,就是广东音乐的主要创作、表演载体,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台山)”代表性传承人刘英翘介绍,“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的音乐的总称。台山的“八音班”,又叫锣鼓架,实际上是锣鼓八音。后来,一些戏曲爱好者旅居外国时,将“八音班”与一些西洋乐器融合,使“八音班”活动呈中西结合交融的侨乡色彩。

结合“唱戏”成兴盛关键

文献资料显示,台山“八音班”在18世纪初期已经盛行当地。最初的八音班,多为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

到清朝中叶,听众已不满足于“八音班”单纯演奏乐曲的活动。19世纪中后期,粤剧改用白话表演,大大加快了演奏乐曲和演唱戏曲结合的发展。“八音班”的活动由此进入了繁荣期,涌现《大开门》《小开门》等120多首牌子曲,《八仙贺寿》等14首套曲牌子和约一个半小时的《六国封相》全套演出本等。这些曲牌、曲目丰富了“八音班”的演奏内容,而且融入了娓娓动听的粤剧粤曲唱腔,从各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喜怒哀乐的感情,深受群众喜爱。

从红白喜事到扎根城乡

早期的台山“八音班”以服务乡间红白喜事为生存依托。刘英翘说,过去在重要节庆,一般搭一个小竹棚演出两至三天。在婚礼、贺寿的活动,则摆出锣鼓架,在事主门前开演。有钱人家一般要求在喜事前夕开始演出,到第二天晚宴后才结束。开演时先奏锣鼓乐,再奏吹打乐,取吉祥之意。到拜祖先、拜社坛、拜堂或祝寿时,则用两支大唢呐吹奏。到宴会时,先奏一段《小开门》,接着就演唱戏曲。演唱戏曲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支小唢呐代替人唱,其他乐器伴奏;一种是男女演员轮流唱或对唱带有吉祥气氛的曲目。而丧事演出时,一般是在出殡当天,晨起报鼓和吹打乐,中午唢呐,最后还有戏曲。

而进入繁荣期后,“八音班”的活动遍及城乡。在重要时节或者农闲时期,乡村榕树头下或村场中,每到晚上都有“八音班”表演。每到表演时,村民们早早围坐一圈。人群中心,一套“八音柜”摆开,乐师操持乐器,往椅子一坐,拉开架势演奏各种曲目。观众们或静听、或哼唱、或喝彩,十分陶醉。刘英翘说,正因为台山“八音班”扎根于普罗大众的生活之中,台山广东音乐才有了源源不绝的艺术生命力。

乡间“八音”登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之后,台山“八音班”演奏的广东音乐屡屡登上重大舞台,并获得各项大奖。比如,由台山乐手演奏、台山音乐家陈哲深创作的广东音乐《水乡儿女绣春色》先后获得省港澳首届广东音乐大赛优秀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1995年,台山农民艺术团参加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演出多首广东音乐,荣获金奖。一时之间,台山广东音乐声名大噪。

刘英翘形容:“台山广东音乐具有浓厚的侨乡文化特色。现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都认识广东音乐,还称广东音乐为‘国乐’,台山的‘八音班’功不可没。”因此,2006年5月,“台山广东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台山市台城街道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音乐”荣誉。

名家辈出传承有序

自诞生之日起,台山广东音乐就显示出传承有序的强劲生命力,陆续涌现了一批如丘鹤俦、马丽明、刘天一、李凌等享誉国内外的创作、演、唱名家。

而自从开始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来,台山广东音乐共产生了陈哲深和刘英翘两位“国字号”传承人。2018年获评为“国字号”传承人的刘英翘,目前首要工作就是培养新一代的广东音乐接班人。近年来,他已经培养了20多个学生,其中不少人曾在多个音乐比赛上获奖。

江门非遗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台山广东音乐自2006年申遗成功后,台山成立了很多传承基地,如幼儿传承基地台山市少年宫、少儿传承基地台城二小、少年传承基地台山市李树芬纪念中学、青年传承基地台山市鹏权中学、成人传承基地台山大江民乐队等。刘英翘希望,借着这股好的势头,做好音乐的传承,让更多孩子爱上广东音乐。

对话“传承人”

刘英翘:希望更多人学习广东音乐

记者(记):刘老师,您是如何与广东音乐结缘的?

刘英翘(刘):我大概是十一二岁的时候接触广东音乐的。我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会玩二胡、小提琴这些乐器。那个时候他每次回家都带把二胡或者小提琴,在家里玩广东音乐。我每次站在隔壁听,有时也拿过来试玩一下。

除了父亲的启蒙外,那时我也很喜欢听“八音”演奏。八音柜如果摆3个小时,我就站在那里听3个小时。后来有个叫刘基英的前辈,教我吹笛子。这样慢慢到小学毕业时,我就能够独立吹曲子,到中学还能够演《扬鞭催马运粮》这些名曲。

后来,我还到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会了演奏簧管、萨克斯管、二胡这些乐器。

记:学习音乐时有些什么难忘的经历?

刘:印象最深的就是要自制乐器。那时候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自己又喜欢玩音乐,怎么办?只好自己去做乐器。像用竹子做竹笛,用蛇皮和竹筒做二胡,那时候就是靠这些自制的乐器去学音乐。

记:2006年,您参与组建了台山广东音乐团。之前您其实已经离开了曲艺界,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重新出山?

刘:我从1970年开始进入台山文艺宣传队工作,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离开了。

后来,我见到玩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些青黄不接的情况。我和朋友们一合计,觉得要为台山音乐做些什么,所以跟同行一起组建了台山广东音乐团。音乐团除了进行广东音乐的创作、排练、演出,最主要是开设义务授课班,招募少儿学员,培养本地优秀的音乐人才。

记:音乐团成立至今已经15年,您觉得目前台山广东音乐的发展情况有没变好?

刘:从我个人来说,这十几年我已经培养了20多个学生,不少人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从整体大环境来说,不少台山学校组建了少儿广东音乐团,增加学生外出演出的机会,不少学生喜欢上了广东音乐。这就为台山广东音乐未来的传承、发展打下基础。

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去学习广东音乐,学习民族乐器去演奏广东音乐。尤其是现在音乐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希望从少儿开始着手培养。接触和感受广东音乐的人多了,将来必定会有传承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