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针线活,看曾侯乙编钟这样“搬新家”

2021-10-16

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原件。 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4日讯(记者万建辉)经过对横梁一整个下午的调试,10月14日晚,第一件编钟——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经工作人员小心抬起,挂上挂钩,挂到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曾侯乙展厅曾侯乙编钟柱下面一根横梁正中的位置……

14日晚,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搬运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原件至展厅。 记者任勇 摄

自此,曾侯乙编钟搬迁新家的工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未来几天内,重达2500多公斤,除镈钟之外的64件钟,将陆续上架安装完成,在省博综合馆安家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原件,将在一个恒温恒湿,更受高科技手段保护的新家入住。

曾侯乙编钟新家位于省博新馆曾侯乙展厅居中位置

14日晚,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搬运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原件至展厅。 记者任勇 摄

12日,曾侯乙编钟启动搬迁工作。为确保文物安全,湖北省博物馆专门就三期展馆布展文物搬运、上展及二期展馆撤展立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标,最终选中一家有资质、经验丰富的从事文物艺术珍品搬运的专业公司。他们流程严谨、操作规范,必须确保文物拆卸、搬运、安装、上展等各个环节万无一失。

14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省博三期新馆曾侯乙展厅看到,曾侯乙编钟钟架的上下两层横梁由6个铸铜人架起,周围由玻璃围成一个长方体,架好后的曾侯乙编钟处于玻璃体的环境内。而编钟所在位置处于曾侯乙展厅一楼正中,周围展出有其他乐器,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从墙边台阶可以走上曾侯乙展厅二楼,手扶二楼围栏可以俯看玻璃体内的编钟全貌。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整个曾侯乙展厅陈展面积3000多平方米,位于省博新馆左侧一楼和二楼,它是新馆的核心展区,曾侯乙编钟又是曾侯乙展厅的核心文物。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钟体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为5组共45件甬钟,另有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编钟及钟架、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

这套编钟音乐性能出色,除镈钟之外的64件钟均能达到“一钟双音”的演奏效果,整套编钟的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其音列是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堪称稀世之宝。多年来,编钟演奏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馆最受游客欢迎的互动活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有学者将曾侯乙编钟与兵马俑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介绍,曾侯乙编钟里的镈钟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镈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意思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镈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涉及乐律方面。经研究,学者们发现,镈钟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

省博馆长方勤说,第一个挂镈钟,是尊重曾侯乙编钟本身的结构,把镈钟先放到钟架正中间。

编钟组装各个环节要符合力学原理

14日晚,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装有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原件的木箱。 记者 任勇 摄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钟体及钟架接近5吨重,不是整体成型,而是采用古代传统的榫卯结构,将每件钟单独悬挂在钟架上,分层组合。因为组合件,省博决定采用拆卸再组装的方式搬迁。钟的大小不一,最大的重200多公斤,最小的重2公斤多,钟架上挂钩众多,其组合结构可以说是既精巧又复杂。省博反复研究,精心做了详尽的方案,决定采用分层拆卸的方式,先拆上层小钟,再拆中间一层,最后拆底层大钟,以确保整体的稳定性。

14日下午,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均戴着手套,他们开启长方形的木箱,将白布打包的编钟小心翼翼抬出,一旁地面放有白色泡沫。打开白布包装后,第一件将要上架的镈钟就由工作人员先放到泡沫上。几根挂钩已在一边放好。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说,有时有些部件又不能带手套,要根据不同文物材质,来决定用什么方式解除它们。

为何调试横梁花了一整个下午,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告诉记者,搬迁曾侯乙编钟既是一个力气活,也如同绣花针,是一个针线活。首先,6个铜立人是出土时的原件,它要承担全部的编钟重量,他们头顶和手举横梁2000多年,这次重新组装,一定要让他们与横梁相接严实,符合力学原理,避免对他们造成伤害。其次是,以前的横梁用了多年,这次按出土横梁样式复制了相同色彩和纹路的横梁,将他们架起,榫卯、插销都要严丝合缝,这样才能保证挂上去的编钟的稳定与安全。工人们在搬迁前,专门接受了两次培训,他们对搬迁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一个漏洞,以确保万无一失。

记者看到,六个铜人均头顶横梁,双手也上举横梁,两层横梁上绘有红色几何图案,图案之间有竖体的铭文,原件上的这些文字已经被考古人员解读出来。据介绍,省博重新复制的这一套曾侯乙编钟钟架,表面采用传统髹漆工艺制作,内部使用更稳定的钢梁。

在恒温、恒湿等保护技术方面,曾侯乙编钟周围有多处监控器,工作人员在后台电脑里可以监控到各项数据,根据数据对温度、湿度进行调整。

编钟搬家是省博新馆陈列标志性事件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右)查看安装好的镈钟原件。 记者任勇 摄

方勤说,曾侯乙编钟具有重要的考古、音乐、科技等方面的价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也代表了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光辉成就。此次曾侯乙编钟搬家,是该馆三期扩建工程陈列布展的标志性事件。

此次是曾侯乙编钟第四次搬家,距上次有14年。此次曾侯乙编钟被摆放在展厅居中位置,且展厅上下两层贯通,相当开阔,在空间布局上尽量体现其国之重器、中华礼乐文明代表的恢弘特点。新展厅采用恒温恒湿的保存、安装低反射玻璃,随着科技发展和展陈手段提档升级,曾侯乙编钟在新展厅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据介绍,省博三期扩建工程完工之后,该馆总建筑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新馆也将增设一些新展,除曾侯乙展外,还会推出曾世家、越王勾践剑、梁庄王、古代书画展,以及集该馆数十年考古、科研成果之精华全新推出的楚国八百年展。目前布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新馆本月底将投入使用。

三期新馆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包括文物展览大楼及旅客接待、文物保护、文物研究中心,扩建完成后,省博物馆建筑群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1万平方米,从高空俯瞰如一个“鼎”字。

自1978年出土以来,曾侯乙编钟原件一共只奏响了3次

曾侯乙编钟。图源视觉中国

第一次奏响

1978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8月1日下午2时,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

第二次奏响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原件展出并现场演奏。这是曾侯乙编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湖北、离开湖北省博物馆。

第三次奏响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编辑:戴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