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黄庭坚在重阳节,写下人生最后一首词,诠释了什么是人老心不老

2021-10-13

时光催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走在人生旅途中,我们留不住风景,也无法重启老去的时光。

坦然接受老去的时光,何尝不是一种优雅。

想起北宋黄庭坚在重阳节写的一首词,“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人老心不老。

《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我们常常将诗人的最后一首作品称为“绝笔之作”。

有的绝笔概括了诗人一生的遭遇,如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的是诗人的临终遗言,寄托了他一生的志向,正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也有的表现了对人世的控诉,例如清朝无名乞丐的《绝命诗》,“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黄庭坚这首《南乡子》写于1105年,两年前他因“幸灾谤国”的罪名被开除官籍,贬至广西宜州。

人至暮年,遭此劫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反而在重阳当日写下了这首旷达之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幽默风趣,令人赞叹。

写完这首词的当月三十,他便病逝于宜州,所以这首《南乡子》便成了他的绝笔。

词的上半阕开头便推出一组对比鲜明的镜头。

将官们都在谈论着封侯拜相,功名利禄,而词人却远离人群,独倚高楼,和着悠扬的笛声,放声高歌。

一边是觥筹交错,侃侃而谈的热闹场面,一边却是悄然独立,倚楼长歌,虽不至冷清,但却颇有“遗世独立”之意。

在这巨大的反差对比中,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薄。

而接着的三句,词人借助“戏马台”这个经典意象,怀古抒情。

世间所有的是非成败,荣辱得失,都早已随风飘逝,就像曾经热闹非凡的戏马台,如今不也不过是一处遗迹罢了。

“戏马台”传闻是项羽所筑,宋武帝刘裕曾在九月九日于戏马台上大宴僚属,饮酒赋诗,后来此处便成了重阳登高胜地。

词人此处提到“戏马台”,既照应了开头的“诸将”,又暗合“重阳”,同时又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慨,可谓是一举三得。

如果说上阕的“万事休休”,超然中暗含一丝消极思想,那么下阕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豁达开朗的情怀。

换头两句“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虽有借酒消愁之意,但词人写得很是豪迈大气。

想起李白在《将进酒》中所言“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两句看似迥然不同,但是诗人那种看淡功名,开怀畅饮,不负时光的潇洒情怀却是一脉相承。

最后结句“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画龙点睛,刻画了一个簪花自娱的“老顽童”形象,将词人的豁达之情推向了顶端。

词人仿佛在与花互相调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人老心不老。

黄庭坚写这首词时,已经61岁,这个年龄在现代不算老,但在“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却是妥妥的老年期。

更何况当时他被除名,贬谪异乡,不得自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却巧借黄花来表现自己风趣幽默的一面,这种苦中作乐,不服老的达观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人生如寄,飘忽若尘,花开花落,四季流转,岁月,带走了青春;时光,苍老了容颜。

红尘陌上,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这一路的修行,不过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就像汪国真所言:“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岁月不曾将你打败,你要与它并肩去爱。”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