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的《念奴娇·中秋》,气势不输“明月几时有”,美得宛如仙境

2021-10-1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千古第一“中秋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几乎无人不知。

可是,很少有读者知道,在数年时候,苏轼又写下一首“中秋词”,从气势上来说,丝毫也不逊色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且刻画的意境翩然若仙,读后令人心旷神怡。明代的杨慎曾经评价这首词,“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第一,此词第二。”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念奴娇·中秋》,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此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历了最初的痛苦和惶恐之后,此时的苏轼已经修炼到了“坡仙”的境界。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令人翩翩然,有羽化登仙之态”的名篇佳作。

开篇的“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便描绘了一幅开阔的秋景;“桂魄飞来光射处”的“桂魄”代指月亮,据《金丹大要》记载,“日为阳,故称日魂;月为阴,古城月魄;月中有桂,又称月为月桂魄。”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柳宗元的《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唐玄宗于八月望日游月中,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大树下。”另一个典故是《海录碎事》中所收录的陆龟蒙的诗,“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潇洒侯”。

下篇的开端,化用了李白那首著名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虽然化用了前人的诗句,但苏轼在自己的这首词中,表达得更有“仙”味儿。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又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最后的“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用了《太平广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开元时期,有一位名叫李蓦的人,非常擅长吹笛,有一天他在湖中宴会上吹笛,众人都赞不绝口。只有一位老人不以为然。李蓦很不高兴,就问老人是不是也会吹笛,并且拿出自己的另一根笛子,让老人演奏。老人说:“这些笛子都太差了,没法用。”李蓦一直换了好几根笛子,老人才勉强点了点头,说:“凑合着用吧,但是我一吹,这笛子就会破裂,你不会心疼吧?”李蓦说:“不敢不敢。”果然,老人一吹笛子,“声发入云,四座震憟”,到破音的时候,笛子果然裂了。李蓦这才心服口服。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中秋》,虽然没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名气大,但从气势上来说,一点也不输给《水调歌头》,在意境上,更是美得宛如仙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