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子为什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物质是如何从无中生有?

2021-10-10

文|新知堂原创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经》,我们该如何理解它?

我认为,要理解这句经文的含义我们首先要知道有和无这两个概念的意义。看到这个字我们首先会想到空无和虚无,认为这个字就意味着无有和无物。看到这个字我们就会想存在和实在,从而有这个字就意味着实有和有物。于是有生于无就被归结为如的从空无一物有产生实在的问题,但是,这个理解是错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从虚无中产生实有的道理。

那么,老子为什么又要说有生于无呢?其实老子所说的有生无实际上就是万物生于道这个概念。指得是可被人们感知觉经验的万物,则指得是不可被人们的感知觉经验的道。是一组意义相对的概念,判分有与无的标准是可否被人们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所以指的是可以被我们的感知觉器官经验到的实在,而指得是不能被我们的感知觉机能经验到的实在。

在老子学说中,宇宙中有两种实在同时并存,一个是无限的自在的实体,但它却不能成为人们感知觉的经验对象,只在这个意义上它才是,而在实质上它却是,因为它是宇宙中可以被感知觉机能经验到的实在之所以为是的原因,没有它经验中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它也一个实有,只不过是一个不能成为人们经验对象的实有。由于不能被我们经验到,所以才称它为

在我们经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说经验中的事物都是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它们虽然有限,但却有很真实,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形状丶形态、颜色丶等属性,我们还可以使用触觉感知它的硬度丶重量丶等属性。在我们看来它们才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

所以,老子讲有生于无实际上讲得是可经验的万物生于不可经验的道。老子所讲的道虽然不可经验但却是一个实体丶实在,实际上还是一个,所以老子说有生于无,实质上还是有生于有的,可经验的有生于不可经验的有,而不是有虚无和空无中生某个存在物。

比如,一个杯子就不可能凭空产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电磁波可以使我们的手机发生信息,手机产生的信息与电磁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有生于无。如果我能穿越到古代,让古人看我的手机信号,并将电磁波的理论解释给他们听,那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我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凭啥你说有就有呢,在这个状态下手机的信号在古人看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也要这样来理解才合理。

其实我们对有无的这一理解在经文中也是不证据的。经文第十四章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对这段经文做如下解释:用我们的眼睛不能观察到的事物,我们称它们为“夷”;用我们的耳朵不能听到的声音,我们称它们为“希”;用我们的触觉不能知觉到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微”。

因为它们超出了我们感觉范围以外,我们再也找不到什么手段可以获得关于它们的信息,所以说我们再也无法对它们进行追问和究诘了。由于它们都是一样的无法为我们所认知,所以我们干脆就将它们视为混然为一的物质,并命名为“无”

讲到这里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古人所讲的“无”,并非是指虚无和空无,而是指超出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认知范围以外的自然事物。由于我们无从对其感知,所以才将它们视为混然为一的事物,并勉强用“无”这个词对其加以命名。

所以有、无这对范畴,也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有”用来命名或指陈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观察,可以通过我们的听觉闻听,可以通过我们的触觉知觉到的所有的自然事物。而“无则是用来命名或指陈超出我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认知范围以外的所有的自然事物。

【参考文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