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Image 2021-10-08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他自信、豪放、洒脱,有着一颗浪漫的心。同时,他对月亮有一种本能的狂热、喜欢,月亮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活跃在诗人笔端生出一个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灵动逸趣的世界。

李白生和月亮有缘,死和月亮有关。生,传说其母梦见长庚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又传说他去捉月亮。李白非常爱月亮,并且爱得着了迷。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脱。

李白写月亮特点之一就是一首诗中往往多次出现月亮。这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如《把酒问月》这首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中有七处提到月亮,而且提法不相同:这里用了明月、月行、古时月、今月、月光。特别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寓着一层有趣的哲理,现今的人们,当然没有见过远古时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月亮本来只有一个,无论古代和现今都是一个月亮而已,这就是说:人的一生在宇宙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是非常短暂的,然而月亮却是永恒的。

又如《峨眉山月歌送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诗中多次写到月亮,诗人看到西边的月亮回忆起峨眉山,虽然自己已身在三峡,但相送陪伴自己的仍是峨眉山月,透过黄鹤楼前洁白如银的月光,李白好像见到了峨眉的友人。于是诗人兴奋起来,想到自己一旦能实现抱负,有所成就,就会回来欣赏峨眉月亮。峨眉月对他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李白善于融合汉魏乐府的古朴浑成和南朝乐府情深韵长的特色,创造纯真高洁的意境。语言天然清新,绝去雕饰。

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是盛唐诗人的共同特点,而李白的诗境更有其晶莹清澈的独特风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诗中写了小时候对月的认识,对月的命名和想象;继而将神话传说写入诗中,写了月宫仙人、白兔捣药;随后又写到月食现象。这些都表明了李白对月亮这一宇宙物体的思考探索兴趣。诗的结尾写到月食后的月亮“去去不足观”,使李白感到无限伤感。

李白往往通过心爱的月亮,深深寄托着怀念故乡、怀念友人的情思,描写得真可谓巧妙无比,细致入微,发人深思,感人肺腑。在《惜余春赋》中:“遥寄影于明月,送夫君于天涯。”使远方的丈夫看到月亮就好像见到自己的妻子,给人一种情深意绵之感。《静夜思》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见了明月,就怀念起故乡。把月光疑是地上霜,真是惟妙惟肖。最有趣的是《月下独酌》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古代诗人咏月,除了中秋的月亮让苏东坡占了去,其余各类“经典情景”之月亮,有不少归于李白。在他的一千多首诗中,竟有四百多处提到了月亮。这是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绝无仅有的。李白感受夜空的能力无与伦比,他的眼睛比星星还亮,不厌其烦地形容月亮。月亮既是神灵,又是他的朋友。

李白善于透过月亮,抒发自己的爱与憎、喜与忧,同时衬托出各种意境。秋浦,在安徽省的贵池县,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他曾经来到这里,在秋浦歌第十四首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此诗恐怕在华夏文学史上是最早反映冶炼工人的诗篇了。李白特意将这劳动场面安排在一个明月夜来写,这里的明月夜的“明”字是动词,和下面的动寒川的“动”字成对文。明月夜有效地烘衬了冶炼工人的劳动场面,而冶炼工人的健壮脸色也把明月夜照得更亮了。如果在白天,就不可能出现那样好的效果。

《清平调》是首宫廷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个“月下逢”真是用得别具匠心,它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明亮、柔和、宁静和甜蜜的气氛,使意境一下子升华了许多,使人如同进入一个神仙世界。

李白是在盛唐诗国高潮中出现的伟大诗人,他以强烈的民族激情和超凡的理想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李白的生命冲动乃是人生的极限运动。华夏文明几千年,这样的诗人是不多见的,永远屹立在华夏古典诗史发展的高峰上。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