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敏教授在2021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

2021-10-06

各位研究生新生同学:

大家上午好!首先对考上我们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在座各位硕士生、博士生,表示热烈的欢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由章开沅先生一手创办的,大家都知道章先生是史学大家,可惜的是,章先生在今年的5月28号逝世了,章先生一辈子欢喜学生,如果章先生健在的话,每次迎新都会参加,都会来给大家讲讲话。今年比较遗憾,章先生去世了,但是他的影响力是一直在的。另外,我们所是“全国第一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这个很重要,新中国我们恢复了学位制度之后,我们这里既是第一批硕士点,又是第一批博士点,而章开沅老师恰好又是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当时,博导比较少,能够担任博士生导师的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著名的大学才能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的中国近代史是最早一批拿到这一殊荣的学科。另外,我们在2000年被授予“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朱英老师担任第一任主任,我们所也成为全国唯一的近代史研究基地。另外,我们近代史研究所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我们虽然是历史文化学院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的管理、科研、研究生培养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国家要求,重点研究基地就要相对独立的运作。但是,我们讲相对,就是说近代史所总体上是属于历史文化学院的,所以党务活动、群团活动、学生工作都归学院统一管理,但是在培养上面,我们是相对独立的。现在,我们正准备开会,着重探讨我们近代史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也想进一步探索新的培养理念和方法。

此外,想借此机会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首先,希望大家能够继承好章先生等学术前辈的学术精神和好的学风。近代史所能发展到今天,其实就是一代又一代学者不断的努力的结果,尤其是章开沅先生,他可以说既是我们所的精神象征也是华师的精神象征、桂子山的精神象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怎样把章开沅先生的精神学好、传承好,应该成为在这里读研究生的首要任务之一。章开沅先生逝世之后,学校筹备了两个网站,用来登录社会各界纪念章先生的文章,大家可以详细看一下、学习一下,什么是章开沅精神?什么是章开沅学术风格?我们在坐的很多老师都发表了纪念文章,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开沅先生学术道路与治史风格述略》,把章先生治学的道路概括了一下,基本把章先生的治学风格或者说是学术追求概括为以下四点:一为“求实存真”。章先生的一生就是求真、务实,说真话、说实话、办实事,这是他一生的追求,所以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实斋”,实际的实,求实的实,老老实实的实。所以,章先生最喜欢引清代大儒戴震的“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章先生一生最信奉这句话,最推崇这句话,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求实崇真,实事求是”;第二点我总结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章先生这一生尤其是在学术上是开拓的,他最早从事太平天国研究、近代史研究,然后到辛亥革命史研究,这是一个大的开拓,从60年代开启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然后到民族资产阶级研究、张謇研究,又到商会史研究、教会大学史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创新,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又为我们近代史所开辟了很多新的学术方向,所以,我认为创新、开拓是他学术道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是章先生带领我们不断地开辟、不断的扩大,然后才能形成全国影响、世界影响。现在,章先生走了,我们要把章先生的精神和学术传承下去,导师要带着学生去开拓、去创造,然后又去扩展新的领域,不断推动学术前进;第三点,我将之归结为“贵在通识,淹贯赅博”。要有宏大的精神,章先生做学问不是简单修修补补,他是有开宗立派的气魄。比如他提出要有“通识”,要全史在胸,全局在握,既讲“纵通”,又讲“横通”,中外古今都要通,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大气”。第四点,“关心社会,融通古今”。章先生历来强调参与史学,不能关起门来搞历史,躲在“象牙塔”里边搞历史,要将历史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和世界的发展相结合,要关心大的发展趋势,关心人类的发展,关心一些大的问题,关心形而上的问题。他说:我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书写历史,还要融入历史,创造历史,为人类正义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历史和现实结合中间寻找历史学者的使命,完成社会责任。所以,我们以章先生的高度来要求学生,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写点儿论文,做做学问,而是做人的问题,既要做好人,同时也要做好学问,“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两者高度统一。这就是我讲到的怎么样继承章开沅先生,当然还包括其他老一辈学者的精神,把它传承下来,这是同学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其二,希望各位同学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要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尽快进入角色,进入学习状态。大家从本科到硕士或者从硕士到博士,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本科的学习是很基础的,到了硕士阶段,学问要专,就要进入一个特定的领域,要写硕士论文。而进入博士阶段,则要进入到一个更加专门的领域,博士论文是奠定你终身基础的学术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们要进入真正的学术的殿堂,而不是继续在门口打转。尽快规划好自己的学业和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要有一种“问学”的态度,所谓“问学”,就是要向自己的导师学,要向所里的各位老师学,向你的学长学,“问学”就是要主动,不要老是等在那里,要导师来找你,而是要主动的去找导师,经常要向导师请教,要主动的提出问题,早日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其三,要注意“补短板、宽视野、厚基础,全面发展”。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人擅长理论,有的人擅长考证,有的写文章好,有的逻辑性强,你要明白你的长处在哪儿?同时也要清楚你的短板在哪儿?在明白短板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宽的视野,放眼读书,基础也要打的很牢,全面发展。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很多研究生学术理论欠缺,找史料,下死力可以,但是哪些是有用的?我到底要研究什么?哪些是最好的课题?如何来组织史料?这些都搞不清楚。就是因为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哲学高度。我推荐大家去读章先生的著作,他的文章里很好的体现了理论和史料的高度结合,往往也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希望大家在这一方面好好的下功夫。最近我在写一篇约稿《章开沅先生史学的特质》,着重探讨为什么章先生在众多领域都能够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具体的研究中间,关键有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史识”,要有见解,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有“通识”,当然“通识”也是“史识”的一种,但比一般的“史识”要高一个层次,他是讲“通”的,纵通、横通、汇通等等,章先生有“通识”这种大眼光,大历史观,所以他能把很多小的问题谈的很深、很透、很有哲理、很有启发性;第三是“史德”,“史德”就是修养,包括个人修养和史学修养等方方面面,通常来说做人不好,做学问也成不了大气,人品和学问是高度一致的,文如其人;第四是“史感”,即历史的感觉以及把历史写出来的文采,文采从哪儿来呢?来源于“史感”,“史感从哪儿来呢?来自对历史的感悟能力,感悟从哪儿来呢?需深入到历史中去,“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陈寅恪语)。我把这些都归结为章学生史学的特质或者要素,他在这些方面,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史观为基底,又融中西古今为一炉,最后融造出这一史学特质。所以我们在读章先生著作时,不要单纯看他的具体研究,更要提炼他书中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把握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即他的史学特质。

其四,要注意夯实历史基础知识,要对典章制度、官制、称谓等历史基础知识有基本的把握。此外,要精通一到两门外语,在学好英语的基础上,有余力的时候要学习日语。近代史有很多日文材料,不用外文资料,很多问题都谈不透,谈不深入,要利用自身条件,学好外语。

最后一点,刻苦学习,以勤补拙,拒绝“躺平”,奋斗学业,奋斗人生。“躺平”固然是很舒服,但是大家如果都“躺平”的话,社会该怎么发展呢?有的人有时候可以偶尔躺平,不能一直躺。今年我给高考生的寄语是这样写的:拒绝“躺平”,昂首奋进,考出好成绩,争取好前程。重点在于“争取好前程”,大家都经历过高考,所以一定要考个好学校,这样将来找工作也会更顺利。

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转载自“历史学研究”公众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