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小艺带你逛“紫艺”|从观者到演者,盱眙文化接地气、聚人心

2021-10-04

2021

9 /30

September

盱眙,立于隋唐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点,南通北达,因漕运而兴,自古文气十足。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中,淮剧《哎哟,我的憨哥哥》和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两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来到盱眙。以百姓之视角,写百姓爱看之事,盱眙的文化氛围正如两部剧一样,接地气、聚人心。

凌绝顶

河山秀景滋养文化之根

走过“淮山胜景”四字牌坊,踏石板路而上,登顶“第一山”,远可观泗州古城遗址,近可赏摩崖石刻。亭阁之间,稚嫩的面庞正跟着老师游学念诗,远处中学读书声琅琅。

行至半山腰,亭中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盱眙市民王德忠正在对着手抄琴谱,练习《胡情书》。“小时候我就对二胡有兴趣,退休后花两千块买了个二胡,现在基本每天都会来第一山拉琴,这里环境好,安静。”王德忠笑着抚琴。

山脚下,城北片区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旧,年轻姑娘身着汉服流连忘返于错落有致的“古城”之中,让人有穿越历史的恍惚之感。每逢节假日,古城中搭起戏曲小剧场,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已初具雏形。

据盱眙县委宣传部刘青松介绍,淮安市正在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盱眙则将作为大运河的起始段,立足自身历史文脉特色和依山傍水优势,进一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

下基层

传统戏曲滋润乡镇生活

时至日暮,盱眙太和街道法治文化广场上坐满了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穿越时光。

80岁的范桂志在家里听到唱戏声,赶忙拎着折叠椅来广场上抢一个看戏的好位置。台上戏演到酣处,范桂志还会带头叫好鼓掌。

年轻的时候范桂志曾在地方宣传团做过导演,对传统黄梅戏歌本都熟记于心。“现在吃得好了,住得好了,还有好戏看,只要是来街道演的戏,我一场不落。”

作为江苏省内唯一一家黄梅戏剧团,盱眙县黄梅剧团从2008年开始送戏下乡,已经坚持了13年。从最开始的“地毯+喷绘”简易舞台,到现在的舞台车,下基层也要用高标准要求。

“在江淮地区,黄梅戏市场好,老百姓的根基也深。目前,剧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数量为100场左右,平均每月8场,已经实现盱眙13个镇街全覆盖。”盱眙黄梅剧团副团长胡仁伟介绍,“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多,镇街留下的大多是大龄观众,我们送戏也主要送《天仙配》《女驸马》《罗帕戏》等传统戏。”

除了经典剧目,剧团也开始尝试以盱眙本地事本地人为原型创排一批新剧,如以李银江为原型的《好大一个家》。“因为是老百姓熟知的人物,所以他们看得起劲。今年,我们以盱眙第一县委书记李桂五为原型创排了新剧,计划十月登陆剧场,未来也会来到街道广场中表演。”

上舞台

宽松氛围滋育文化自足

国庆节即将到来,盱眙文化馆里异常热闹,不少业余文艺团体正在抓紧排练,为2021年国庆群文演出周做最后的准备。

每逢五一和国庆两大节日,主城区的群众文化氛围总是格外浓厚。夜幕降临,广场上搭起百姓大舞台,从歌曲、舞蹈到情境短剧、黄梅戏、京剧等,民间团体轮番登台,在节日期间实现文化的自给自足。

“以往老百姓各玩各的,现在通过文化馆这个阵地,将业余文艺力量凝聚在一起。文化馆还分派骨干力量进行指导,民间文艺团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盱眙县文化馆负责人王晨介绍。

据悉,盱眙文化馆文化馆会组织业余团队中优秀的节目下基层,每年约20余场。近日,盱眙文化馆还入选了江苏省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生活孕育文化,文化滋润生活。从观者到演者,从百姓看舞台到百姓上舞台,盱眙人民在广场和镇街中发展起自己的文化队伍,并不断壮大。

广场热了,剧场也要暖起来。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中,淮剧《哎哟,我的憨哥哥》和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在盱眙大剧院上演。从苏北乡下的一位普通党员到远赴云南宁蒗的海安支教教师团体,接地气的故事让盱眙人民笑中带泪。

据大剧院副总经理胡星鹏介绍,盱眙大剧院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日常演出主要以话剧和儿童剧等亲和力较强的剧目为主,每个月3~4场演出,上座率基本都达到80%左右。

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盱眙本就是一座需要张大眼睛观赏的城。在百姓的注视下,这座古城正汲取文化焕发新生;在百姓的注视下,民间文化愈发兴盛繁荣;未来,相信在百姓的注视下,雅俗文化还将一齐开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