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园林,一个关于隐居的梦,一个尘世中的避世桃源

Image 2021-10-02

说到园林,你会想起什么?

绿树掩映、小桥流水?

它仿佛有魔力一般,

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

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修建着

各种形态的园林

有温婉如苏州园林

有富丽如凡尔赛宫花园

为什么是园林?

白居易说:“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我们总是一边向往静谧,一边害怕寂寞,一面渴望都市的喧嚣,一面寻找独处的自在。

园林,就像一个折中的答案,它置身滚滚红尘,却以其独特的营造,为你隔开喧嚣纷扰。仿佛千百年来人们“隐居”思想与“入世”现实的妥协,为疲惫的一天的人,构筑起一方心灵休憩的港湾。

园林,寄寓着人类诗意中栖居的理想,与崇尚自然的生活境界。

那么,什么是园林?

每一座园林,就像一个缩影、一个寄托,

细细诉说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的分分合合,

那些发生在园林主人、设计者与居住者之间的故事

那些关于美学、科学的园林营造理念

这本《游于园:园林的艺术世界》将为你一一解答。

园林,文人的生活哲理

庆元四年(1198),陆游在《小园新晴》中写到,“园林只在小窗前”,诗以园为标题,抒发了“物华心赏元无尽,剩住人间作地仙”的生活感悟。

园林作为诗人借物抒情的对象,成为沟通诗人抒情世界与现实的桥梁,也透视出他们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哲理。

他说:放翁小筑湖西偏,虚窗曲槛无炎天。

他说:一曲清溪带浅山,幽居终日卧林间。

他说:小院回廊夕照明,放翁宴坐一筇横。

三山别业复原图

这些诗歌的主角,就是三山别业,一个由这位我们熟悉的诗人营建并生活其中的园林。

正是借助这些陆游留下的诗歌,我们得以还原三山别业完整形象,以及他的所思所感。

有趣的是,细心的研究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何晓静老师,还在卷帙浩繁的材料里挖掘到了陆游对于居住环境的烦扰,原来,这位大诗人也曾有过今日的我们都有过的吐槽:

陆游经常抱怨因人口多而居所不够用,主人老少十余口,加上佣仆,确实不甚宽敞。陆游自己的书房也经常是仅容“一几”或“四人”等情况。

于是园林,似乎有了几分烟火气,几分生活的模样。它被寄予了文人诗意的期待,也反映了生活现实的无奈。

园林,时代的缩影

艺术史家肯尼斯· 克拉克曾称,英式自然风景园林与莎士比亚和乡村别墅一起,是英国给世界最大的艺术贡献。

英国独特的自然式园林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与欧陆地区的规则式园林迥然相异,耐人寻味。

乔治· 兰伯特,《从瀑布上的阳台眺望奇兹威克庄园》,油画,1742 年,查茨沃斯协会藏

流行于18世纪英国的“大旅行”促使年轻的艺术家与年轻的赞助人,离开家乡,他们在文化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这个国家与时代的风格。

伯林顿是当时“大旅行”背景下年轻英国贵族的佼佼者,也具备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年轻的辉格党人,心怀复兴英国社会和文化的抱负;慷慨的赞助人,除了从欧陆带回大量的艺术品之外,还赞助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他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帕拉第奥式府邸——奇兹威克,建立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艺圈子“伯林顿文人圈”。

威廉· 荷加斯,《美的分析》,版画,1753 年

18 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奥古斯都时期”,自然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的新古典主义文学中逐步发展起来。

“伯林顿文人圈”里,文人、艺术家 、赞助人的交往,让这一观念迅速在他们的圈子里传播。

威廉· 肯特,《蒲柏园林中的壳形神庙》,钢笔手稿,1725 年,大英博物馆藏

也是在旅行中,伯林顿结识了日后被誉为“现代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伯林顿文人圈”的灵感,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找到了方向。

埃舍尔园的设计被视为达到了完美。

以成熟的植物丛植和地形塑造营造自然主义风景园林、帕拉第奥主义建筑设计、神秘主义的废墟般的园林小品点缀,肯特在实践中使早期的英国自然式园林逐渐形成稳定的风格。

威廉·肯特,《有范布勒的望景楼和亭子的克莱芒特庄园》,钢笔手稿,1729 年—1731 年,大英博物馆藏

科学的探索

这本书还细细挖掘了,园林营建的建造背后的科学支撑。

园林,不仅是具有人文性的景观,还蕴含了大量科学学科:物理学、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心理学、视知觉……

生态学

承德避暑山庄从选址、规划到施工处处体现着“格物致知”的儒家造园思想。

康熙亲自勘察地貌,通过科学的测量后,又充分考虑天然植被与生态的平衡,提出利用原地形“庄田勿动树勿发”的规划湖堤、筑堤栽树的原则,这是他将科学精神和生态观融入了造园前期的规划中。

考虑到水利和造景的需要,乾隆在原来水闸的位置上建“水心榭”,出水闸墩成八孔,夹水横陈,水光倒影,“上头轩榭水中图”。湖区的水顺走势过水心榭流出山庄外,又回到庄外的武烈河之中。山庄理水尊重水脉走势,合理控制水流、梳理水系的做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水系与造景之间的融合,因地制宜,“精而合宜”。

《康熙二十四水景题名图》, 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冷枚《避暑山庄图》改绘

物理学

关于庭园能够降温的原因,涉及冷空气沉降原理。罗伯特·布朗在《设计结合微气候》[Design with Microclimate][26](2010)一书中指出:当空气被实体围墙所围合,可以形成不同于外界气候环境的孤立区域,冷空气会在庭园中沉降并分层,这时的庭园就如同装满冷空气的水池。

视知觉

有限的园林面积,难以将山水完全置入其中。于是明末清初造园大师张南垣通过以围墙、竹林等在后部遮挡的方式,让人产生还有大山在后绵延的错觉,充分调动人的联想,从而让人感受真山境界。

他用“以少胜多”的手法而达到“境生象外”的画意效果、获得“园在山中”的山水体验,从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栖居理想。

《郊园十二景图· 竹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咖云集的作者团队

杨振宇【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晓静【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讲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顾 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

毛茸茸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黄 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

刘珊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胡霜霜

浙江树人大学副教授

卜雄伟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与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龚晨曦

耶鲁大学建筑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及建筑历史硕士

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建筑师

康 恒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环境设计系硕士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

日本造园设计+枡野俊明中国代理

创立七月合作社(设计公司)

鲍沁星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上百幅园林图鉴

上百幅园林图鉴:120余张精彩作品图片,前人油画、山水画、版画刻稿,后人复原线稿、遗迹实拍图,四色精印,选用特种艺术纸,还原真实效果。

亲手营造园林

在书中,我们还设置了一个小机关,感受营造园林营造过程。

底层,远景。

叠上第一层,园林建筑结构的营造。

叠上第二层,人,游于园。

先睹为快

寄情山水,梦寻园林(代序) 杨振宇/ 1

园林只在小窗前——陆游园林观念研究 何晓静/ 1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顾凯/ 19

《环翠堂园景图》与汪廷讷的版刻事业 毛茸茸/ 42

望行游居——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 黄晓/ 65

中西交流视野下的明代私家园林实景绘画探析 刘珊珊/ 84

避暑山庄理水造境探微 胡霜霜/ 100

“伯林顿文人圈”与18 世纪早期的英国造园 卜雄伟/ 112

再现之再现之再现——英国园林和西古德· 莱维伦茨的几个景观设计片段 龚晨曦/ 130

野口勇的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康恒/ 146

国际视野下中国传统庭园避暑营造智慧科学化研究 鲍沁星;朱柳霞;Stephen R. J. Sheppard ;张敏霞;宋恬恬/ 168

书影实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