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鲁迅文章长大的现代作家们,今天这样纪念他……
鲁迅是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今天上午,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来到上海文艺会堂,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举办的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上,又一次向鲁迅表达敬意,诉说这些年来的所思所想。“几乎每隔数年,我们都会隆重集会,纪念鲁迅先生,像面对所有尊敬的长辈那样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思念。今天也不例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第一个发言,打开了现代作家对鲁迅诉说的“话匣子”。
图说: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 网络图
迎头赶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他说,作为一百年前的‘80后’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的文学事业,就是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的完美结合。在鲁迅写作的年代,首要面对的是“人的觉醒”,是如何打破这思想上的“铁屋子”,从人的文学发展到人民的文学。而我们的青春文学,关注内心世界,注重个人经验,和鲁迅时代开天辟地的青春文学,尚有距离,也亟需迎头赶上。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最近,鲁迅的这句话流传颇广。黄平注意到,这一代青年,包括步入而立之年的90后一代,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从来没有纯粹的个人,每个人的命运和其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时代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创作要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图说:鲁迅五十岁生辰照 网络图
鲁迅的影响是深远的、立体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上,也在戏剧舞台上,如肢体剧《铸剑》和波兰导演陆帕执导的《狂人日记》。在语文教学上,鲁迅作品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语文教育,对于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青少年读者来说,鲁迅是最熟悉的名字。“最近这些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入选数量有了保证。因此,在今天这个海量信息四处漫溢的世界里,鲁迅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我们因为接近鲁迅而感到精神充实,因为阅读鲁迅而感到文学的有力。”杨扬说。
拥抱鲁迅
今天的青年在表达自己时,会主动向百年前的“鲁迅”寻找话语资源:在社会热点新闻的评论区,鲁迅被频繁地引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圈粉”了无数年轻人;甚至有大学生用16篇《野草》创作了一首说唱作品,收获将近900万播放量……不难看出,今天的青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拥抱鲁迅。
图说:《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圈粉”无数年轻人 网络图
“这也令我开始反思:当我们频繁地用输入法打出‘破折号鲁迅’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140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不似从前那般风雨如磐、寒凝大地,但鲁迅锐利无比的勇气与韧性具有永恒的感召力量。对于今日的中国青年而言,鲁迅的形象立体而复杂,但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最应当深刻理解的一面。”华师大中文系学生代表查苏娜在发言中说,“作为肩负重大使命与责任的青年一代,我们应该从鲁迅那里寻找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用这双眼睛看见自己生活世界之外的广阔天地。”
曾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滕肖澜表达了当代作家的敬意和责任。“纵然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机会,但仍须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担当,自觉地肩负起文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她说,“年龄与岁月,或许能让我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但如果没有这份使命感,也只能永远是文本上的简单重复,而很难有更高层次的突破。”(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记者手记丨爱大先生的自信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流行一句话——“人谁不爱先生?”今天,我们如何爱鲁迅,如何学习鲁迅?上午的座谈会,作家们早早就到达了文艺会堂,在这座历史建筑中叙谈鲁迅。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读着先生的文章长大的。不同时期读鲁迅,亦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走上写作道路后的作家,再来回顾先生的文章,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便会更由衷地多出些敬意来。
图说:《鲁迅全集》 网络图
一早就坐在会场里准备聆听前辈作家畅谈的网络文学作家血红,昨晚正好读到了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文中记叙了严肃认真的“大先生”喜欢吃“软炸肝尖”,“一定要用油炸两遍”的生活细节。在先生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民众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之外,血红读出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他感慨:“没有了鲁迅所承受的沉重的时代背景,我们在如今轻松愉悦和幸福中,更要站得稳,只有站得稳才能行得远。”
“五四”以来,真正用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赢得国内外、海内外一致认可,鲁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透过鲁迅“出了名的不喜欢‘故作豪语’”看到了鲁迅身上的自信,“谦逊是自信,如实道来也是自信。这是显示自信的两种形态”。鲁迅一生在文学上的奋斗,就是从批判阿Q式的没有脊梁的盲目狂妄的“自信”开始,最终过渡到“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切实的自信。
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就是向鲁迅学习真正切实的自信。(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