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重磅文物连连看

Image 2021-10-01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9月28日上午,四川博物院联合长江流域博物馆举办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临展2、3厅盛大揭幕。此次展览汇集文物518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209件,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集中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圈波澜壮阔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开启了一场不可多得的青铜文明文博展的盛宴。

此次展览都有哪些文物不容错过?记者在现场提前打探,为你一一揭秘。

擂鼓墩二号墓编钟(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

1981年,在曾侯乙墓西侧出土,共36件。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从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

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有别而自成一体,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

在此次展览展厅,这套编钟几乎占据一个独立单元。靠近编钟。还能沉浸式听到编钟的悦耳乐音。

秦公镈

秦公镈

春秋时期击奏体鸣乐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太公庙出土。

秦公镈造型雄伟,其上有铭文135字,得知秦公镈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是国家一级文物,其文字较舒展,字法亦流美遒宛,是学习大篆的上佳作品。

青铜印章(可能是蜀王之印)

青铜印章

战国(前475—前221)

1980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乡木椁墓出土

这枚印章很少,边长3.4厘米,高1.1厘米,在众多青铜重器中看上去特别不显眼。但是印章其实装饰华丽。印章下面可以看到有两个人手拉着手,中间置放一罍。在人的上面有一个网格图案,两面刻有两个打击乐器“铎”。这是一种在西周礼乐中要使用的乐器。古书记载,“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因此,铜印上的铎极可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这个铜印很有可能是一代蜀王的印章。

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战国百景图)

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

战国(前475—前221)

1965年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中学10号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除了嵌错的工艺以外,最难得的是器身上布满的4层图案,栩栩如生刻画了战国时期的狩猎、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场景。水军是中国春秋末期才形成的新军种,且出现在傍海临江的地区,在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军物品,所以,这件文物上的水战图像非常珍贵!对于今人研究战国时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铜钺

铜钺

商代(前1600—前1046)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1出土

钺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早期出现时,钺和其他茅、戈等兵器一样,皆是绑缚于木杆之上,以绳穿过器身上的小孔固定。用于斩首或者腰斩。在晚商时期的“族徽”文字中,常有类似的铭文出现,揭示了钺最初的使用方法。后来钺逐渐失去其实用性,变成君王、诸侯象征军事权力的礼仪用器,是商代许多贵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在盘龙城,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只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出土。

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

春秋晚期(约前550—前476)

越王勾践剑家喻户晓,其实吴王夫差剑也堪称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把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虽有少量脱落,仍不失为当时镶嵌技术的代表之作。剑箍上所钤松石小若沙粒摆列整齐,技法也是已经失传的绝技。

青铜人面辅首

青铜人面辅首

商代(前1600—前1046)

1976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

看了三星堆的面具,再来看城固发现的面具,有没有发现异同之处?这件面具额部有两穿孔,眼部微凹,中部凸起,圆孔,两耳菱形,中有穿,鼻有两孔,裂嘴露齿,上下牙齿,排列整齐,有隙,体较厚重,牙齿处漏铜,器型独特,地方特色明显,是研究城固青铜器发展变化的重要实。

特别提醒:记者在展厅走了一圈,真的是件件文物都精美,个个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根本不愿意挪动脚步。展品异常丰富,完全没办法一一呈现。强烈建议观众在国庆期间前往观展。

据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3日,全程免费开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