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新书|踪凡《中国古文献概论》出版

2021-09-26

中国古文献概论

作者:踪凡

书号:978-7-04-056067-1

定价:42.00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作者简介

踪凡(笔名),原名踪训国,江苏沛县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16年修订版)、《赋学文献论稿》(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中国赋学文献考》(全2册,齐鲁书社2020年版),编有《司马相如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主编《历代赋学文献辑刊》(全20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四部典籍(经史子集)、丛书、类书、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作为论述的重点,同时介绍一些检索、利用、研究古文献的基本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社会读者参考阅读。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专门为本科生编写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

中国古代的典籍浩如烟海,这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极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整理、阅读、研究这笔财富,挖掘其中可资借鉴的因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将这份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当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繁体字与文言文不再通行的今天,要正确阅读、理解中国传统文献,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就是一门探讨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形态、构成,整理、释读方法以及文献利用的科学,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基本状况和初步的文献认知、整理能力,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开设古典文献学对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都大有裨益。有鉴于此,许多高校都在克服师资上的困难,相继增开这门课程或者增加其课时数,对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和普及已成为学界同仁的共识。

同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传统学科相比,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学科,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参考资料、教育技术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都各行其是。据了解,有些高校甚至因师而异,即不同的文献学教师采用不同的文献学教材授课。因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亟需规范化管理。据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的统计,仅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之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就多达32种。这些教材各有佳胜,尤其是程千帆、徐有富之《校雠广义》(共四卷,齐鲁书社1988~1998年版)、杜泽逊之《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孙钦善之《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三书,不仅充分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有著者对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建设的独特构想,价值极高。可惜的是,三者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基本构成(经、史、子、集)皆论之不详,这显然与本科教学的实际不甚相符。其他文献学教材亦大致如此。只有迟铎、党怀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四部典籍论之较详,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四部分类法源于晋代荀勖《晋中经新簿》,形成于唐代魏徵等人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在此后的一千四百余年间为官修书目和私家书目所广泛采用,是最适用于中国古籍的分类方法。直到近年顾廷龙、傅璇琮等先生编纂《续修四库全书》,仍然使用这一方法,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四部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宗教等方面的资料。无论是研究或者了解中国古代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四部典籍;再扩大一点说,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能不知道祖先留下来的这笔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并自觉承担起爱护、研究、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可惜的是,目前连中文、历史或者哲学专业的不少研究生都对四部典籍感到陌生,更不用说本科生了。这是当今文科教学的极大缺漏!就拿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吧,与四部典籍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门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对于历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有极为详尽的介绍,古代汉语课对于古代的音韵、文字、训诂、语法也有比较系统的讲授,但都没有涉及四部典籍。其实古代的文学文献主要见于集部,古代的音韵、文字、训诂学著作主要见于经部小学类,如何充分了解并适当利用四部典籍中的相关资料,正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所应该讲授的。但非常遗憾,目前的多种《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教材,似乎都没有涉及到这一点。对于系统的四部典籍的介绍,就更谈不上了。有鉴于此,我们在中国古典文献学课上对于经史子集的常识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以弥补当今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的缺漏和不足。

迟铎、党怀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目前对四部典籍介绍最为系统的文献学著作,其对经部书的介绍尤为详细,这是卓有见地的。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充分认识经部书的浩瀚以及中国古人对于经书的重视和诵习,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的典籍和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当代的中国文化。该书对于史部的介绍也较充实,可惜对于子部、集部的论述过于简略。这也许与著者的学术兴趣有关,但对于学生来讲,子部书内容之丰富驳杂、集部书文学价值之高都是应该充分了解的。因此,我们在重点介绍经部书的同时,对于史部、子部、集部书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为了让学生对四部典籍有较为具体的认识,我们在讲授四部典籍时,还要介绍《四库全书》收录历代文献的情况,建议带领学生参观古籍阅览室,现场交给学生如何检索、利用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

除了四部典籍文献外,类书和丛书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这部分文献往往兼有四部中某两部、三部或者四部的内容,不宜纳入四部中的任何一部,(《四库全书》将类书纳入子部,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处理办法,四库馆臣也颇感未安。)所以明代祁理孙提出了五部分类法,即:在四部之外又加上了“四部汇”一类,清人张之洞又为之命名为“丛书”。当代学者李致忠先生还提出了“类丛部”的说法,将不宜归入四部的类书和丛书另立一部,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在五部之外,还有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值得重视和研究,比如幽居禁中、鲜为人知的方志文献、档案文献以及曾经风靡于世而今人已感陌生的佛教、道教文献,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有待我们去挖掘。至于出土文献(含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等)、敦煌文献的价值,已是人所共知,但大都略知一二,并不全面,亦需在文献学课上作系统介绍。

以上所说的五部典籍文献和其他资料,大致可以囊括中国古代的所有文献。对于这些文献的分类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中国传统文献的“家底”,因而应该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又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相关内容的缺失,这方面的讲授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国传统文献学中还有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目录学以及古文献的校点、注释、翻译等方面内容,讲的是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与释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的大多数教材都重点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也曾经将这部分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但后来又删除了。理由是这些内容并非本科生急需掌握的,大多数本科生将来也不会从事文献整理工作,而对于研究生来讲却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将版本、辑佚、校勘等方面的内容推迟到研究生培养阶段中讲授。在科技日益发达、电子文献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快速获取古籍文献无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另辟专章,介绍古典文献的目录与检索,尤其注重对电子检索途径和方法的介绍,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

总之,本教材区别于一般文献学教材的最大特色是:重视对中国古代基本典籍(经书、史书、子书、集部书、类书、丛书、出土文献和敦煌文献)的介绍,并简要介绍一些查检、利用、研究古文献的方法,旨在完善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并且适时进行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教育。本教材适合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研究生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参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