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位中国研究员到国外保护文物,在丝路上寻求中外文明交流

2021-09-25

9月24日,中宣部就“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了五位文博领域优秀党员代表讲述他们与文博的故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王元林,来自考古和文物保护一线,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学研究。1997年他到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参加工作,接受西北地区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专项训练和工作锻炼,2007年进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承担援外文物保护和联合考古任务。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王元林

目前国内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的任务同样繁重,为什么还要到国外开展考古和文物修复工作?对此,王元林表示,国内考古和文物保护任务繁重,尤其是编制有限,市县级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力量缺乏,这些重要的问题需要探索去解决。与此同时,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与国际社会接轨,开展文物领域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是文物事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

据其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近4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50余项考古项目,在蒙古国、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了十余项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尼泊尔和缅甸大地震,对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极端严重的损坏,我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国际社会赢得了非常良好的反响。”

通过在国外一线具体的工作,王元林切实体会到,文物工作在国际交流当中是生动的、具体的,能够拉近大家的距离,易于人文交往,能够和专家、当地民众加深友谊,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就是文物工作在交流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朴素力量。

12年前,中国和东非的肯尼亚开展考古合作,通过四、五年的合作,王元林他们和合作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非常友好的专业技术交流,也和当地的民众加深了友谊,尤其是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对古代中非文明的交流有了更多的认识。在长期和国际专家、国际组织的磨合交流当中,最终中国的保护理念、保护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王元林认为,支持帮助在文物保护技术方法还比较薄弱的国家,保护好人类共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了互相的了解、彼此的友谊,同时也真正能够加深中外文明的比较研究,真正做到了互学互鉴,传承文明。

“通过国际合作这种项目的执行和合作研究,确确实实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人才,提高了我们保护文物、研究历史的自身能力建设和文化自信。”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北京报道

编辑 谭王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