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文化探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逾三百万人学习成长!
熊春锦
至阴之精,亏而复盈。
轮高佃桂,阶应祥萤。
玉兔影孤,金茎露溢。
其驾星车,顾于兹夕。
--佚名《大观秋分夕月》
一、秋分简介与概述
秋分节气的度数信:秋分是八月的第二个节气
阳历时间:2021年9月23日03:21
农历时间:庚子年八月十七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节气区间:2021年9月23日-2020年10月8日
节气序列:秋分是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斗指酉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
秋分时斗指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按照农历,立秋就是秋天的开始,霜降意味着秋季的终止。秋分这一天,刚好是从立秋到霜降所形成的整个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其为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是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这个区分稍微有点差异。
二、秋分的寻根探源
秋:名词,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
意识哲学文化中看“秋”字右边的这一半像个蟋蟀,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另一种写法,则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尔雅》:“秋为白藏。
又,秋为收成。”“秋”与“愁”,“秋”+“心”,实际上这个愁字可以来解释秋字的本义,等于在五行中是白+红,阴金耗阳火,阴义坏礼德。
《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
秋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色为白,对应内臟为肺。
例如,秋方、秋陆指西方。秋官,传说中主管五行的五官之一,属白云,掌五行之金。
分:我们看一看甲骨文、小篆造型的“分”。这个“分”,古代字型在“八”字下面,不是用的“刀”,而是用的一个“人”,这里面就有学问了。
分字,古为人分,意识哲学文化时期改人分为刀分,内在之分以及质象与物相之分,现仅存物相事物的刀分。
“分”,是会意字。古代从八,从人,汉代改为从八,从刀。“八”,就是分;
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八”下从“人”,则文义更广泛而深刻。
“八”下从“刀”,则只是知识与文化层面的分义,缺慧识文明层面的意义,也就是把体内的“分”、人体内的“分”,加以封杀、剔除了。
“分”与“合”相对应。《说文解字》:“分,别也。”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辨别区分,分给分配。离开离别,分散,隔开,排解,调和矛盾。
三、秋分的天文内涵
秋分天文度数
古人都有记载。
《汉书·天文志》就是属于阴阳门类学的这个科目,其中就记载着:“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
《汉书·律历志下》:“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终于氐四度。”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因而地面散失的热量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也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忙碌和紧张。
秋分三侯
初候,雷始收声。
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古人观内察天,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于二月阳中发生,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八月阴中收声,故不再打雷,雷始收声。当然,这些年有点反常,因为人反常,所以天也反常了。雷始收声,就开始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淘瓦之泥曰坯,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昔培。
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会修建穴与巢,所谓:蛰虫忙修屋,当起泥水工。陆陆续续回到土里,准备过冬。
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空气越来越干燥。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节斋日,行道持戒,长斋诵经,居门欣庆,七祖欢乐。”
四、秋分祭月
秋分是传统的“祭月节”,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祭祀感恩仪礼。
祭祀感恩“女和月母”,常羲沐月,调和阴阳的功德。现在的中秋节,实则是由传统“祭月节”演变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年年的秋分当天都会有圆月。
追求满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妄意的追求,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逐渐调至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圆,心里得到一种不平衡的大平衡,然后就点上香,祷告一番,装模作样。
实际上,真正的祭月就应当在秋分晚上,才是正点正时。
资料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熊春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