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人做手工月饼2元1个:多年未涨价,为何这不只是薄利多销的事?

2021-09-22

当事月饼店制作场面

河北石家庄井陉有一家卖(做)月饼的“百年老店”,主理人是一位叫于银柱的七旬老人(第五代传承人),他一直以来都是纯手工制作,很多年都是以2元1个的价格售卖,“供不应求”也从未涨过价。据此老人的女儿说:“村里面的人不好挣钱,所以一直都是薄利多销”。

要知道媒体在“月饼季”抛出这般新闻,除却为强调“良心价”本身,大概更为突显坚守传统工艺的平凡人。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是公共叙事主要的目的所在。只是回到“2元1个”、“多年未涨价”的事情上,其实还不能完全淹没于公共叙事。

所以在摊开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就新闻叙事本身进行“翻译”。就比如“百年老店”的说法,它应该是是个“约数概念”,更多强调的传承情怀,并非真正就经营有“百年之久”。而对于“供不应求”的说法,只能说“月饼季”到来时需求会很大,并且也只是局域市场的需求很大。

基于“2元1个”、“多年未涨价”的事实,即便“薄利多销”跟“村里面的人不好挣钱”有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讲月饼的定价应该是双向约定的结果。虽然将“2元1个”的价格放到整体月饼市场上显得“良心”十足,但是拿到当地市场上衡量,可能“2元1个”的价格就是人们心理所能接受的价位。

因此回到公共叙事的立场上,即便于银柱老人的坚守值得肯定,但是对于“2元一个”及“多年未涨价”的看待上还需回到常识视角,也就是以无差别的劳动尺度去看待产品的价值及价格(卫生条件、制作工序、包装品质等等)。

按照于银柱女儿的说法,除和面以外全是手工,一天总共才生产将近200斤月饼,将来打算申请“非遗”,并强调如果可以,会坚持手工制作,直言“传统工艺”不能改,打算一直做下去(言外之意:第五代之后第六代跟上,代代相传下去)。

平心而论在物欲兴盛的年代里,于银柱还能跟家人守着祖传技艺沉心耕耘,这确实已经实属不易。在这个问题上,媒体所抛出的“专题短片”其实根本没有把于银柱最真诚的那面揭开,而所谓的“2元1个”、“多年未涨价”的题眼也只不过是为唏嘘“天价月饼”。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世俗之下的月饼早已不再是“食物的存在”,“仪式感的固守”,“文化的元素”等等,而早已变成社交物料。这就使得包装越来越奢华,甚至真要是核算成本,盒子里面的成本真还不见得有包装的成本高。

可这就是人类的变迁本质。食物不再只是为充饥,过节不再只是为团聚,望月不再只是为思念,即便这些考量始终被人们强化,被人们书写,被人们传承。于此到底是“20元一个”的月饼好,还是“2元1个”的月饼好,最终的解释权根本不在制作成分是什么,而在于参杂其中的世俗况味是什么。

另外就于银柱女儿所提到的申请“非遗”、“坚持手工制作”及“传统工艺”不能改等等说法,其中虽然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是对于工艺传承本身来讲,可能她存有认识上误区,也就是误认为“祖传”都是好的。

可事实上任何技艺都有个扬弃的过程,包括于银柱的月饼配方及工艺来讲,别说百年有变,可能隔几年都会有细微改良,以便更适应人们的口味。说到底手工制作也好,工业制作也罢,那只是制作上的工序问题。回到品质本身,还需要以卫生条件、制作工序、包装品质等等综合去评价。

就拿“2元1个”的月饼来讲,可能当地人觉得味美价廉,可是拿到整体市场上就未必能让更多人接受。这其中既有味道的问题,也包括卫生条件、制作工序、包装品质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于银柱女儿的想法,也只能说相对乐观。

与此同时顺着探讨月饼价格的脉络,我们也有必要重理中秋节这类传统节日之于我们的现实意义。要知道世间万物尽是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当然这也使得只有人类才更懂得如何建构浪漫的节庆,让自己进入历史的欢愉时刻。

林语堂说:“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但这种悲感却反使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这看起来是很奇怪的,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的享受它。

只是凡尘中的世人,多数都是抵达的终结者,而非是体验的主导者。那些人情礼往中的月饼社交,即便看起来诚意很足,但真要是回到人情礼往中,可能在挑选“月饼礼盒”的时候,也会坐下来审度谁配得上“2元1个”的月饼,谁配得上“20元一个”的月饼,而对于月饼本身到底是手工货,还是工业货,貌似并不是特别关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