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为谋求生路只得觐见南子的落魄老人
孔子周游列国:为谋求生路只得觐见南子的落魄老人
字数 2335——阅读约5分钟
公元前693年,鲁庄公继承了先父鲁桓公的身份成为了鲁国国君。除此之外,鲁庄公还有许多同袍兄弟,乍看之下,似乎宗亲力量兴盛,鲁国富强指日可待。给但庄公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些手足,却在日后蚕食了公室的权力。
▲孔子的时间地图
庄公共有3个弟弟,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在古代,宗亲本是最为信任的盟友,但只可惜庄公的兄弟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宗室。这三位宗室的后代,在鲁国形成了三大家族势力,强盛过了鲁侯。由于这三家都出自鲁桓公之后,因此称为“三桓”。鲁国末年,三桓的势力完全掩盖过了鲁侯,更有鲁公几乎是三桓之下小诸侯一般的说法。
▲鲁庄公的族谱
《史记·鲁周公世家》:“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在鲁国陬邑长大的孔子,见到这种情况自是想有一番作为。公元前499年,已过天命之年的孔子,原先载浮载沉的政治生涯,终于有了一些成就。这一年,他成为了鲁国的大司寇。所谓的司寇,也就是实践法令的最高裁判者,属于司法部门中职权最高的职位。
隔年,面对势力掩盖过鲁国公室的三桓,孔子采用了“堕三都”的措施来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在拆毁三桓所建的防御工事之后,孔子与三桓之间矛盾的高台也就此确立。在鲁国得罪了势力雄厚的三桓,孔子之后也就别想过好日子了。
▲三桓(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果不其然,公元前497年,鲁国举行郊祭。但祭祀结束后,赠予鲁国各大夫的祭肉却迟迟没有送到孔子手中。这代表当时执掌政权的季桓子无声宣告鲁国内已无孔子容身之处,鲁国已不再任用孔子。
才担任大司寇两年的孔子,就这样被季氏剥夺职位。此时,已经55岁的孔子,只得离开自己的故乡,在东周列国中谋求生路。而这趟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与鲁国西边相连的卫国。但在卫国等待孔子的,不是求贤若渴的君王,而是绯闻不断的卫灵公夫人南子。这一段“子见南子”的故事,后来也引发了子路的不满。
南子,是宋国公主,后嫁给卫灵公做夫人。但南子在卫国的行为似乎并不检点,在成为卫国夫人之后,还与宋国公子朝的关系不干不净。也因此,绯闻传得沸沸扬扬,在当时那个时代,南子之名可是臭名昭彰,民间更有流言蜚语直骂南子为母猪。
《左传·定公十四年》:“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南子如此糟糕的名声,对于一个正人君子来说,都是避之而唯恐不及的。所以,对于孔子即将接受南子的召见,孔子弟子子路是相当不满。但孔子依旧按照约定,在卫国首都帝丘接受了南子的召见。
卫国自西周初年开始就被封国,期间历经了几乎亡国的北狄入侵,后来才又重新复国。最初,卫国的首都是朝歌,而朝歌之名,起于商纣。a在商朝灭亡后,纣王的陪都朝歌,便被封给了周武王之弟康叔。卫国传至骄奢淫逸的卫懿公时,一盘散沙被北狄入侵,整个卫国只得逃到漕邑。
这时,卫国内部动荡,还好有卫宣公庶出的孙子公子申带领卫国百姓。公子申被立为卫戴公,带领卫国百姓前往漕邑,《左传》记为“庐于曹”。有人误解为卫国逃到了曹国之下寄居,但实际上,卫国仅是逃到了曹国旧地漕邑,而非举国迁至曹国境内。
几年后,在齐桓公的帮助下,从新复国于楚丘。等到国势稍长之后,才又迁都到了帝丘。
《左传 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
现今发现的高城遗址,据说就是卫国定都帝丘时的都城。高城遗址就位于濮阳县西高城村。早在1960年代,郭沫若就对卫国的帝丘所在地相当关注,并曾经组织考古队探勘此处。一直到2005年,终于在高城遗址所在地发现了古代城墙遗址。
而此处的发现,最早到仰韶、龙山等史前文明。目前此处发现的东周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大致的城墙高度6-9米,基础厚达70米。看来相当坚固的城址,被初步断定为历时388年的卫国帝丘。
孔子被南子召见,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此前已经于卫国获得一官半职长达10月之久,但因为害怕被政治事件牵连,才离开卫国并打算前往陈国。但孔子哪里知道,陈国还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就在途径匡地的时候被拦了下来。被围困而无法前进的孔子,只得又返回了卫国。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此时南子的召见,孔子自然是没办法拒绝。前往帝丘会见南子的孔子,流言蜚语满天飞。但实际上,此时的孔子已经是56岁的老人了。而当时南子的绯闻对象公子朝,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南子要想红杏出墙,估计也不会找个像孔子这般岁数的老腊肉。
▲南子 (春秋时期卫灵公夫人)
文献记载中,孔子见南子时,两者之间隔着一道帷幕。入门后,孔子先向北面遥拜君王,而南子也于帷中还礼,南子佩戴的玉佩也因此击地而发出铿锵的声响。后世对于子见南子之事其实基本无法厘清,一来《史记》中的记载只是过场,而《论语》中对此事更是草草带过,唯一留下的,是孔子对自己“天厌之!天厌之!”的辩驳。
不过,通过了南子一事,孔子确实是在卫国待了下来。但后来,卫灵公与孔子一同出行,招摇过市。这趟车马出行之中,卫灵公是与南子一同坐在第一车,而让孔子独自坐在二车中。于是,孔子相当不悦,便说从来没见过喜好德行如好色一般的人。
《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于是,孔子愤而离开卫国,前往了位于卫国东南方的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