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破布,被丢在阁楼13年,专家1800元收走,现成镇馆之宝”
1950年的冬天,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在胶东半岛兴起,土地改革让农民收获了胜利的果实,整个胶东半岛沉浸在土改的喜悦之中。
丁家庄园
在大浪潮中,黄县的大地主丁百万家族首当其冲。丁百万家是山东首富,家族“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的模式持家,历经三百多年而不衰。据记载,丁家的当铺、钱庄遍及全国11个省市,为山东第一富,人称“丁百万”。
解放前夕,丁家主人携带家眷巨款匆匆潜逃,留下了偌大的丁家庄园。丁家衰败之后,丁家的长工、奴仆纷纷得到解放。丁家有一位姓林的长工,在丁家败亡之后,长工只得卷起铺盖返回了老家。
丁百万和家人蜡像
“你怎么空着手回来了?没出息的!”回到家之后,林某的妻子看着林某空手回来,于是对他说道。听了老婆的话后,老林告诉老婆主人平日待他不薄,他不好意思拿主人家的东西。
老婆听了大怒,告诉他你不去拿别人也会拿的。老林听了之后,觉得老婆说的有理,于是又返回了丁家庄园。老林返回丁家庄园时,发现庄园里值钱的东西早已经被搬空,仅在院子里剩下了两大捆字画没有人要,老林于是将这两大捆字画背回了家。
打土豪
“这些破布拿来干嘛?拿个水瓢也比这个强!”老林将这两大捆字画背回家后,又遭到了老婆一顿数落,这些没用的破烂画不能吃、不能穿,拿回来有什么用。老林觉得委屈,但也没有办法,谁叫自己开始的时候不忍心拿东西呢?
这些东西没用,丢掉又可惜,于是老林将这两捆字画丢在炉灶边堆起来,当做柴火烧火做饭。第一天做饭就烧掉了3幅画,但后来老林发现这些画烧出来的饭有一股像油漆一样的难闻气味,于是他又将这些画丢到了阁楼上去,再也没去管理。这一放就是整整13年。
分地主财物
1963年,烟台地区博物馆的负责人李经章带队下乡到村里搞文物普查工作。当李经章拿着一幅破旧的古画向村民们做文物知识介绍时,突然一个农民用不屑的口吻说道:“这种破布我家里有两大捆,你们要不要?”
说话的人正是老林,李经章于是立刻请来老林,让他说下情况。老林于是将如何捡得字画,如何拿去烧火,又如何放进阁楼的情况交待了一遍。随后,老林把专家带到家中,取下了那两捆字画。
由于放置了10多年,一些纸质的字画已经破损,一些被老鼠啃坏、一些被雨水浸烂。经过专家的整理,最后弄出了70多件较为完整的字画,这些字画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字画绢帛画较多,由于年久日深灰尘堆积,如同一捆捆破抹布。
老农
“这是国宝啊!最有价值的就是它了!”突然,李经章从这70件古画里发现了一幅堆满了灰尘,如同破抹布一样的古画。李经章拿着这幅画,顿时惊讶的叫了出来。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幅画最初差点被烧了做饭,因为老林觉得烧了佛像不吉利,这才烧了其他3幅山水画。
经过李经章考证,这幅画叫做《古佛图》乃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传世名画。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钱塘人(杭州),一生布衣,53岁以后才学画画,并以卖画为生。
金农
金农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其所画人物造型夸张,笔法朴拙简练,形象鲜明生动。他的“游丝描”、“金错刀”绘画技艺高超,而且独创的漆书书法更是一绝。
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他的名气在郑板桥之前。但后人对他却了解不多,对郑板桥倒是非常熟悉。大约在54岁时,金农画下了这幅《古佛图》,这幅《古佛图》很快被卖到市场上,被多位名家辗转收藏。
《古佛图》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潍县首富丁善宝用重金买下这幅画,将这幅画收藏在丁家花园(十笏园)之中。清末民初,这幅画又被黄县首富丁百万以金条15根从丁善宝的后人手中买下,从此收藏在了黄县的丁百万家中。
上个世纪50年代,黄县解放后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丁百万的后人匆匆携家眷潜逃,这幅名画与众多字画被捆成两大捆,最终无意中被长工林老汉背回了家中,这才有了前文所述的经过。
《古佛图》局部
最后,李经章积极向县里申请,为老林家争取到了1800块钱的征收款。这1800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当时农民辛苦一年也挣不到几块钱,30块钱就能修一间房子。老林得到这笔钱后,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1960年代,张伯驹来到烟台博物馆见到这幅画,张伯驹看到这幅画后感叹道:“我原以为此画已经流失海外,竟然收藏在了这里。这幅画我已经找了它整整40年,如今能弥补遗憾了!”
张伯驹
这幅《古佛图》是金农的代表作品,乃是一幅绢画,图中所画释迦牟尼以游丝描勾出佛面及手臂,以“兰叶描”勾出大衣坠摇曳地,线条起伏辗转流畅,具有动荡神奇的意境。
如今,这幅绢画被定为一级文物,成为了烟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按照金农作品目前的市场估算,这幅画价值过亿。若论文化价值,则是无价之宝。
丁家庄园现状
由此,一段国宝的传奇落下帷幕。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