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拥有大量黄金的海昏侯墓,最值钱的东西竟是一堆黑乎乎的“泥土”

Image 2021-09-17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

一个盗洞的发现,引出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之后,历时五年的考古发掘,从墓园到墓葬区,再到都城遗址,目前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海昏侯墓的陪葬品非常奢侈,前前后后共出土一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的宝石、玉器、乐器、真人马车、以及各种各样精美的器具,其中,西汉铜币出土两百多万枚,大约十吨,出土黄金更是超过了120公斤。

但这些都不是最珍贵的,话说,2015年的时候,我国考古人员在清理海昏侯墓时,险些与一批汉代竹简失之交臂。由于年代久远,所以在考古人员打开墓道时,发现墓室中堆积了大量泥土、灰尘,在地上随处散落着漆皮,墓室杂乱不堪。

在初期的清理中,在场的每个人都没料到那些黑乎乎形似泥土的东西竟是汉代竹简。每回忆起这件事,当时参与考古的专家都一阵后怕。当时,若非国家组的专家及时到达现场,并认出了这些“黑色泥土”的真身,恐怕这些珍贵的汉代竹简就会被当作漆皮等杂物被处理了。

其实,这场险些酿成的考古事故,并不是考古人员的过错。毕竟,这些汉代竹简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绝大多数烂成片状,还有些碎成渣滓,简直与破碎的漆皮别无二致。当时,没有人觉得这些“杂物”竟如此珍贵,所以才会险些与之错过。

国家组的专家抵达后,对这些“杂物”进行了初步判断,认定它们就是汉代竹简。在他们的帮助下,江西考古队将散落在各处的竹简进行了清理,并将它们批量运到研究室中。2015年11月,这些竹简被转移到文物保护室内,考古人员对其展开了研究。

据悉,剥离这些竹简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像平时翻书那样剥离只会破坏这些竹简。

当时,考古人员们准备了一些质地比较薄的竹签,在剥离的过程中不断提取这些竹简的正摄影像,随后根据图像对每一片竹简进行编号。这些编号,对于汉代竹简来说就是“身份证明”。此外,每一片剥离出来的竹简,都会被送到另一个房间,由考古人员对其进行3D扫描,提取这些竹简的三维数据,以便为将来的修复工作做出参考。

剥离工作一直持续到同年十二月,不过国家组发现这批汉代竹简腐化得厉害,大多数竹简的内部结构一塌糊涂,竹质纤维均已破裂,稍有外力干涉就会破坏竹简。为了防止这些竹简进一步断裂,国家组不得不叫停了该工作,并开始重新拟定方案。随后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国家组的专家先后测试了上百种加固剂,最终选定了一种高分子液体。

只要将竹简浸泡在这种高分子液体里,该液体即可渗入到内部结构中,并粘合纤维的断裂处。只有经过这样处理,才能在尽可能不伤害竹简的情况下,加固竹简的结构,使之变得坚固。然而,对竹简进行浸泡处理是一项耗时极长的工作,考古人员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对五千余片竹简完成了加固处理。仅加固和剥离工作,就用去了考古人员近一年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考古学家还要对这批竹简进行清洗、脱色和解读。考古人员表示,竹简的清理工作也十分考验技术。考古人员不但要将粘附在竹简表面的灰尘、杂物清洗干净,还要保证竹简上的字迹完好。在清洗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先是用毛笔进行了试验,却发现毛笔的刷头太硬,容易破坏字迹。所以,考古专家特制了一批韧性高的软刷。

在对竹简完成脱色、红外线扫描后,这些竹简上的字迹终于显露出来。经古文字学家的释读,我们终于能一睹竹简的内容。释读开始后,文字学家先后从竹简中整理出《易经》、《礼记》、《论语》、《医书》等八种古籍。在这些古籍中,考古人员又有了重大发现。

例如:汉代竹简中的《易经》,虽然文章的排列顺序与流传下来的《易经》没有太多区别,但其内容却与现在的《易经》有较大的差异。《医书》中的内容不但包含了《天下至道谈》中的“八道”,还有“虚”与“实”两道。

甚至于,在这些竹简的研究工作彻底完成后,将会把这些两千年前的古籍内容公诸于众。届时,涉及到上述八部古籍内容的文献,可能会发生改动。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颠覆历史文献的发现,证明了考古人员这一年多的努力并未枉费。

参考资料:

【《海昏侯墓的发现》、《化腐朽为神奇:海昏侯墓里的汉简沉睡千年后复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